艾君认为,如果辩证地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专家学者自身因素。从社会因素看,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的价值趋向利益化、文化教育形象化、职称学历泛滥化、社会风气浮躁化等问题,造成专家学者多不务实,其社会权威性自然会越来越低;从自身因素看,受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社会风气浮躁影响,许多专家学者缺少了社会责任感,不能自律、自尊、自爱,成为私利或小群体利益服务员、代言人,走向了为利益集团服务自以为荣的境地,社会民众看在眼里,也就自毁在民众中的形象,造成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
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公共事件呢?
─“社会热点”与“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等现象问题的思考(4)
艾君/文
背景综述
当今社会,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社会上有着各种说法:有人说,专家学者应该具有社会良知,敢于批判,他们介入公共事件的行为值得鼓励;有人质疑,术业有专攻,有些专家学者过多地介入公共事件,有狗拿耗子之嫌;也有人认为,专家学者应该具备青年榜样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一旦出错有勇气道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眼下针对“专家学者热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在对218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对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此次调查中,“80后”占45.3%,“70后”占35.4%。
4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针对“社会热点”及“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等问题采访了艾君。艾君着重谈了六个问题,现将个人一些观点做些分析阐述,请网友参阅指正:
专家玩学问之风要不得
专家缘何陷入了利益集团代言人角色
问题四:专家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原因的思考
【艾君观点】艾君认为,如果辩证地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专家学者自身因素。从社会因素看,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的价值趋向利益化、文化教育形象化、职称学历泛滥化、社会风气浮躁化等问题,造成专家学者多不务实,其社会权威性自然会越来越低;从自身因素看,受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社会风气浮躁影响,许多专家学者缺少了社会责任感,不能自律、自尊、自爱,成为私利或小群体利益服务员、代言人,走向了为利益集团服务自以为荣的境地,社会民众看在眼里,也就自毁在民众中的形象,造成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
专家队伍中所存在的“学而不专、业而不精,学术浮躁、唯利是图,责任心不强、大局观置之,做学问者少、炒作风强劲”等现象,影响了其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出现“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现象也在所难免。这需要专家学者们自律、自爱。
有些专家们的确该为自己行为反省:如果一味地跟商风转,继续演绎自己为私利而不为“社利”、为商利而不为“学利”,久而久之,那专家学者自以为是社会“精英族”,恐怕就会变成连“草根族”都不如的社会民众心中的“成害群之马”,成为了民众心中的新“臭九爷”。
作为名流精英的专家学者,一旦失去了社会之责任感,失去了做人做事之根本良知,失去了严谨为学之科学态度,失去了追求道德文明之价值观,则就会成为腐蚀社会、愚弄民众、散发毒气的垃圾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道德与文明的绊脚石。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对“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的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发现:59.2%的受访者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2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变化”,13.5%的受访者表示“上升了”,7.2%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在归咎原因时数据显示:“‘伪专家’过多,成害群之马”(73.8%);“许多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失去社会责任感”(68.1%);“一些专家无底线,无标杆意识”(66.8%)、“专家过多过滥”(65.0%)。
从数据中显而易见,当今中国的专家学者的确不争气,在社会民众中尤其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形象并不乐观。针对调查的结果,4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曾向艾君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专家学者在社会大部分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会下降?您认为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中对专家学者的认可度出现如此大的“倒戈”比例,的确出乎艾君的意料。难道真的会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时空轮转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专家学者从“文革中”的“臭老九”解放出来,国家给予了极高的荣誉和足够的尊重,从此改变了命运,变成了“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楷模”。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却有73.8%的社会民众认为他们成“害群之马”这种现象不能不令艾君心疼和反思。
在民众中地位与形象的反差,专家学者也的确该为自己的行为反省一下了,如果再不反思、还自以为是,继续演绎着自己为私利而不为“社利”、为商利而不为“学利”,久而久之,那专家学者自以为的社会“精英族”,恐怕会变成连“草根族”都不如的社会民众心中的“成害群之马”,成为了新的“臭九爷”。
那么,专家学者在社会大部分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为何会下降?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是啥原因造成的呢?
艾君认为,如果辩证地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专家学者自身因素。以下艾君作简单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从社会因素看,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的价值趋向利益化、文化教育形象化、职称学历泛滥化、社会风气浮躁化等问题,造成专家学者多不务实,其社会权威性自然会越来越低。艾君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教育的普及,“学者”遍城乡。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战略让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时代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也日趋凸显。高进低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学普遍存在的轻专业课重“外语”等公共课的弊端,造成了高学历学生大增,而专业课不精;另外,一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性以及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不务实等现象,造成许多学生未毕业而毕业,为牌子而牌子,学而不精,学而不用。
其二,职称的泛滥,“专家”不稀罕。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其学术观点上,也体现在量上,物以稀为贵,而社会上存在着“职称论”,造成“教授”遍布大街,已不稀罕。社会上存在着唯“帽子”论,误认为教授、研究员,就是专家。艾君上个问题讲过,所说唯“帽子”论,就是唯“职称”论、“官衔”论。许多人尤其是普通百姓,对专家界定往往会走入“职称”误区,以教授、研究员为专家标准了,忽视了在中国职称仅仅是个“资本”,也往往会忽视了研究领域的分工问题;对专家界定往往会走入“官衔”误区,在教授、研究员与有“职位”的取舍上,也往往不看业务能力,会以主任、所长、院长、校长为衡量权威专家标准了,忽视了“官衔”仅仅是个“职务”。“专家”不稀罕,“专家过多过滥”。
其三,市场经济热,热心做学问者少。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体现在其学术上的独立学说和见解。可是,市场经济热,造成学术界踏踏实实做学问者少,解决问题探讨问题者少。纵览一些所谓腕级专家,拿着国家津贴、科研费,不去务实作解决问题的学问,而是在做着应付“学问”的“鬼把戏”,常常为一些利益集团去谋福利,为利益集团说话、当代言人。
其四,浮躁风盛行,专家变“砖”家。因为现如今社会转型尚未完善、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尚未趋向一致,许多专家学者变得不务实、没有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不是抄袭别人学术观点做学问,就是到处发表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揭黑、咬骂言论,甘心情愿去做个“杂文家”,以争取点名气,或“拿来别人的观点”或者搬来古人、西方的“东西”做一下加工,开始变得像娱乐明星一样乐于赶场走穴以捞私利。当这些行径都被老百姓看在眼里时,他们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自然会不可挽回地下降。
(二)自身因素。从自身因素看,受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社会风气浮躁影响,许多专家学者缺少了社会责任感,不能自律、自尊、自爱,成为私利或小群体利益服务员、代言人,走向了为利益集团服务自以为荣的境地,社会民众看在眼里,也就自毁在民众中的形象,造成专家学者的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艾君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流行于“生意”化。有的专家学者把做学问与经济利益相提并论。经济利益驱动,让一些专家学者,把做学问与经济利益挂钩,把学术交流当成了商品交换。有的专家学者被一些利益集团所“绑架”,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附庸品、挡箭牌、代言人,为其任意出卖良知或者观点,受其任意摆布,造成社会信誉低下。
十几年前,艾君就曾写过一篇《种养户请擦亮你的眼睛》的文章,那个时候,就有一些做着发财梦的专家学者,秘密兼职于一些“开发公司”为其所利用,出卖良知,他们利用自己的行业权威和名人效应,通过媒体发布一些有违背社会公德、违背科学的昧心主张和观点,一会说,栽桃子能发财,国际国内市场看好;一会又说,种大豆子前景广阔,供不应求;一会儿说,养殖狐狸能发财,国际毛皮兽市场货源紧缺;一会又说,海狸鼠、獭兔全身是宝,开发前景广阔……社会百姓被这些专家学者牵着牛鼻子转来转去,娶媳妇、盖房子的钱转眼间被精英们与种子推广公司联手高价卖种而掏空,专家学者出卖了道德和良知与卖种公司一同榨干了想发财的草根百姓血汗钱,而自己发了横财。那时曾出现种养户跳楼自杀者。
二是流行于代“帽子” 娱乐化。专家不“专”而成为职称的代名词。因此在中国许多专家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评职称而“做材料”;也有许多专家忙于东拼西凑几篇论文为了争取科研费,也有的忙于为提高知名度奔忙,把学术交流当成演艺界走穴行为,流行于娱乐化。
三是流行于“拿来”化。今天的社会,有的专家像蹲在一个“大庙”里作了一辈子学问,头戴无数因庙大而被社会戴上的无数光环,可谓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回头看看,自己的东西和观点好像不多,不是舶来品就是拿来的,不是演绎品就是旧观新解,越看越像“盗”—有点像“江洋大盗”,越看越像“虫”—有点像“跟屁虫”。“江洋大盗”名声大却很隐蔽,在江湖不易被发现是盗;“跟屁虫”不是虫,可总脱不掉别人的影子,在别人观点下忽悠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花了血本发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建立了无数院校、研究机构,出了不少新成果,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回望反思又不得不担忧:社科领域呢?写手、“跟屁虫”、“江洋大盗”太多了,更多的缺少独立学说和个人主张,像曾经火爆的公共关系、ci、广告、产权、股份制、连锁、产业化等理论,几乎全是拿来的舶来品,许多“大学问家”围绕着这些当了一辈子很滋润的名专家、名教授,而自己独特的引起社会共鸣的新学说、新理论、新主张等几乎找不到。也有人更有意思,有的专家“搬来古人的东西”本是历史研究的普通范畴内的事情,却又被冠以“国学家”,四处讲课。还好,有几个类似“山寨文化”的中国独创的在社会、在世界引起轰动的新理论,却还是民间创立。在社科领域,缺少学问性、思想性、学术主张性、创新思维性,已经成为通病。
四是流行于“愤青”化。有的专家不在本专业学术求上进,却沉迷于网络世界,都变成了“杂文家”,许多学会了揭、批、骂、咬,借“骂”成名扬名者昌。
总而言之,专家学者队伍中所存在的“学而不专、业而不精,学术浮躁、唯利是图,责任心不强、大局观置之,做学问者少、炒作风强劲”等现象,影响了其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出现“社会权威性越来越低”的现象也在所难免。这需要专家学者自律、自爱。
在这里艾君想忠告专家学者:作为名流精英的专家学者,一旦失去了社会之责任感,失去了做人做事之根本良知,失去了严谨科学为学之态度,失去了追求道德文明之价值观,则就会成为腐蚀社会、愚弄民众、散发毒气的垃圾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道德与文明的绊脚石。(本文系根据2010年4月15日,艾君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内容整理)
(末完待续)
问题五,好的专家学者最应具备的素质; 问题六,年轻人对于专家学者及其言论应抱有的态度。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