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时评29:道德、法、人性与制度—陈光标事件的思考


香城时评29:道德、法、人性与制度—陈光标事件的思考

 

用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态看了很多的评论和反思,但让人更多反思的是,传播和复制这个信息的人的身份和地位,幸好,微薄上他们都自报家门。

 

关于陈光标和他的善行,自一开始我就觉得这里面估计会有问题。原因很简单,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先都没教过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或者去彰显一件事情,一个观点。有悖于常理的态度,必然有有悖于常理的原因。

 

即便,今天,我看到的是事实的真相,我反倒会站在陈光标一边去思考和看待整个问题的全部。这里首先我们应该思考几个问题: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陈光标想到会有后面的风光么?或者这么问更简单和直接,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陈光标第一反应是投机还是救人?在这里,我想所有的四川人民都不应该指责陈光标,就算陈光标用道德的外衣绑架了舆论,至少这种舆论对于受灾的四川人民是非常非常需要的。我们在反思和对照另一个标杆人物,王石,王石自己到汶川考察以后,态度的改变,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道德舆论对救灾,对社会精神的救赎作用是如此显而易见。

 

这里反过来我们要反思第二个问题,陈光标在汶川地震中的行为,与我们国企的行为的比较,国企相对于陈光标的企业而言,无疑经营是成功的,但国企在汶川地震之后的表现恐怕几乎可以用不及格来评价。经营好坏成为陈光标慈善能否持续的决定性条件,但在这个问题上,陈光标自己也将自己绑架了,即他经营的越成功,就越有可能为慈善付出更多。否则镁光灯下他更无处藏身。

 

从陈光标高调慈善之时起,其实就注定了他的公司会遇到巨大的困境:一方面企业负责人没有精力来思考企业的经营发展;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抽水必然导致这个企业出现危机。今天陈光标所有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却要反思一下,陈光标企业的生存环境如何?在陈光标不断掏腰包慈善的时候,我们的其他企业,或者我们的政府有没有想到给予这个企业必要的输血或者关怀,而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陈光标是舆论的最大受益者,不,陈光标应该是整个舆论的受害者,当社会将所有镁光灯照射到陈光标身上,让其不能失去自己,从而以一个演员的身份表现在公众面前。这里我们继续做两个假设,即汶川地震以后,媒体不将所有镁光灯照射到陈光标身上,而给予其时间空间去经营自己的企业,陈光标会如今天这般么,他的企业会如今天这般么,如果他赚了钱还会慈善么?对于这最后一个问题,其实陈光标出名之前已经给出了答案,无须论证。

 

权利寻租是经济学中非常普遍的现象,陈光标事件我们可以将之称为名利寻租,尽管这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寻租。那么是谁给了陈光标这种名利寻租的权利和机会呢?用镁光灯来考验人性,我想,这个世界上那个人可以说自己能,包括今天这些大肆贬斥陈光标的人?将一个常人圣人化,反而来责怪这个常人,到底是谁之过?

 

前面的观点或许会让大家误解,即笔者只是单一对陈光标美化。笔者要说的是,这不是笔者的观点,笔者的观点是法应该用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解决,但道德不能依靠法律来解决。即便法律最终对法表达出了自己的尊严,但道德依然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两者不存在非此即彼。

 

对陈光标的是非功过评价,或许将是最近这一段时间的焦点。怎样评价陈光标,这实在是个不容易的事情。笔者的评价是,历史有意无意让陈光标做了一次慈善思想的推广者,尽管不是其最初的本意,但在中国目前整个社会缺乏信任,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这种思想的推广弥足珍贵,它甚至不亚于一次社会巨大的思想革命。至少陈光标以来,关于慈善一词,已经深深的烙入整个社会的心理,不管是富裕者还是贫穷者。

 

今天是星期天,笔者带女儿去动物园玩,上公车时候已经人满为患了,但一个陌生中年人看见我们上车,没有任何语言就起来给孩子让座了。其实,很多年前,笔者能记住的是,为了一个座位甚至有大打出手的现象,但在今天,至少笔者再没见到,而且在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的例子比比皆是,极为平常。社会道德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笔者是这么认为的。

 

但这和陈光标有关么?或许要用直接的因果关系来证明很难很难,但有谁能否认汶川大地震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道德体系的重建?而汶川大地震的旗帜陈光标在这当中拥有多大的贡献呢?至少在笔者的身边,其实或者仅仅就是因为陈光标事件激励和感染而去汶川的不是一个两个人。

 

道德的楷模,对社会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远远比物质对于社会的价值要大很多。今天所有人都在用金钱的多寡来衡量陈光标的一切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的确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