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清华学堂前举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有290名优秀学生入选,聘请丘成桐、施一公等一流学者担任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称,入选学堂计划的学生中肯定会出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获得者。
仅仅从字面来看,“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给人的无不是惊喜。毕竟我们的大学里最盛产的是“人才”,最缺少的也同样是人才,因此,以培养人才为旨趣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理应受到推崇。
可是,惊喜过后,我们在刹那间又感觉到了审美上的疲惫:大学不就是培养人才的吗,何须再额外苛加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再者,大学本该广施肥,而不是重点培养,至于到底最终谁能够成长,应该听凭“天收”,区区290名“优秀学生”,如果承受数以万计的清华学子的拳拳期待?
应该看到,数十年来,我们的林林种种的培养计划太多了。本科专业有专业计划,硕士有硕士培养计划,博士还有博士研究计划等等,可以说,计划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叫人无比失望的是,这些所谓的计划却依然没有培养出世界级的拔尖人才。原因何在?显然不在于我们缺少计划,而恰恰在于在计划之外,我们缺乏让这些计划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沃腴土壤。
区区一个“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永远都承载不起沃腴土壤缺乏留下的环境坍塌。大学官场化、学术行政化,甚至就连我们“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本身,也都是冲着什么诺贝尔奖、图灵奖来的。这不是说这奖那奖不好,而是说,人才培养本来就不应该额外附加不必要的功利性后缀,我们培养人才永远都不是为了得什么奖,奖是为有所建树而生的,而是为了我们的经济社会和芸芸众生之福祉。拿得奖来说事,只能说明所谓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和别的什么计划并没有本质区别。
希望看到,包括清华在内的象牙塔们能够多在这计划那计划之外做一点文章,在如何开展创新性研究方面多动动脑筋,这是前提。此外,也希望我们的主管部门能够给学术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即使暂时做不到学术自由,但起码应该做到少一些管制、多一些自主,这是必备条件。否则,一切计划除了把人的味口吊得足足的,别无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