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共建新农村,宣州水阳一奇葩


 
裘公社区名村简介 
 
裘公社区位于水阳镇西部裘公河畔,辖21个村民组,4个居民组,总户数1345户、总人口3948人(非农1334),耕地面积2573亩,水面964亩。区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集镇呈“土”字形街道面积1平方公里。
 
一、    千年裘公渡,历史变迁多
 
裘公渡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三国时期,丁奉将军率领10万军民建成金
宝圩后,在东南西北设立渡口,以方便四面八方的交往与管理。西渡口有一个姓裘的老翁常年在此接送过往行人,为民劳碌,深得众望。某年秋后的一天夜间,渡口边的一个村庄,农民们正赶着堆草垛,将一只大红灯笼挂在枣树上,恰有一条兴风作浪的乌龙从上空掠过,误认灯笼为红珠,从云缝中探头相戏,却为灯笼所灼。乌龙 怒发威,尾巴一搅,扶摇直上,却将渡口村庄化为深潭(现名清水潭,即由此而成)。因裘姓艄公全家淹死在深潭里,人们为纪念裘姓艄公及其一家的恩惠,遂将西渡口改为裘公渡,成名千年至今。
裘公渡早年是一条由鹅卵石和青砖铺成的老街。据说民国时期,1925年前后,当地商人与乡绅杨氏、郭氏、吴氏、陈氏、袁氏带头集资,从大青山买来青石板,用船运到裘公渡,由石匠氏负责投劳,经长达一年半修建形成。当时在街中间鹅卵石和青砖之上,平铺3块四五十公分宽青石,沿街衙用两块同样宽的路牙,续建成总长2华里的长街,沿街数百幢商家店铺和小楼栉鳞次比,过年过节,人来人往,家家门前挂起红灯笼,夏日的夜晚,人们端一张凉床,大家挤坐在一起,一边啜饮着凉菜,拍打着手里的大笆蕉扇,一边仰望着幢幢小楼排兑出的一线蓝天和星星,叙述着各自的家常和喜怒衰乐,一种亲和、恬静、温馨的小镇气氛立刻会感染着你……那情景那场面虽是久远的过去,人们伫立在这条古老的青石街上,却常常会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意境的深邃回忆。
据《宣城古今·宣城县建置沿革》史载,清代以前这里属嘉禾乡,至咸丰年
间设立“裘公渡团”。民国十九年改“裘公渡团”为“裘公渡保”。民国三十五年又改“裘公渡保”为“裘戴保”。解放初又改“裘戴保”为“裘戴村”。19527月划乡建政,又由“裘戴村”包括“官坝村”部分并入“裘戴乡”。19544月又改“裘戴乡”为“裘公乡”。1955年秋又将丁湾乡、裘南乡部分划并为裘公乡。195611月又将徐村乡、总管乡合并为裘公乡。195810月,成立红旗人民公社,裘公乡随水阳镇、雁翅乡划入红旗人民公社。19616月,改红旗人民公社为水阳区署,成立裘公人民公社。1982年改社为乡,此时裘公乡始辖吴村、管家、卫星、裘联、裘东、符桥、丁湾、栗村、新坝、庙珠、街道等11个大队。1985年,又改乡辖大队为乡辖村(居)委会。2002年“撤乡并镇”又随裘公乡并入水阳镇,20053月实行村居合并时,由原裘东村、裘公街道居合并为裘公社区居委会至今。
自丁奉“围湖垦田”1800余年来,这里几易地名,区域范围时小时大,虽然经历了众多变迁,但原始村名却只有一个——“长桥”。而关于“长桥”的成名版本却有三个:一说是水阳三坊桥乡绅袁邦清出钱修建了通往裘公渡的“长板桥”而定名;一说是王家祠堂长辈们集资捐款修建了裘公渡通往水阳“三坊桥”的“长板桥”而定名。第三种说法是,民国初期,水阳三坊桥乡绅袁邦清出钱修建的是通往裘公渡张坝的“长板桥”;而王家祠堂长辈们集资捐款修建的是裘公渡万沟通往“张湾庙”与水阳“三坊桥”的“长板桥”,前者乃“张坝桥”,后者乃“万沟桥”,两座桥属于同时代前后相继建成,均为全木材结构,足有八九丈长,它们不仅为彼时当地一景,更方便了水阳、裘公之间的贸易与乡民交往。至于“长桥”的定名,则是两地乡民们为纪念二桥所为。
那么,“长桥”是在什么时候改名“裘东”的呢?据老人们回忆,1982年改社为乡时,因金坝乡也有一个“长桥大队”,且这个“长桥大队”自古代形成,历史更为悠久,为避免同名,经双方上级协商,根据改社前原“裘戴”范围,因原“长桥”地处东边,便定名“裘东”。后来“裘东”与“裘公街道”合并而改名“裘公社区”。
以上便是“长桥”、“裘东”和“裘公”地名形成的由来。
 
二、裘公晏公庙,传说很神秘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水阳江上游连降大雨,致裘公河水猛涨,外河滩涂全部被淹没。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水吓得惊慌失措,纷纷挑着被褥,拖儿带女地逃往西边山里去避难。此时河里突然出现一条忽高忽低蹿来蹿去的蛟龙,在水中摇头摆尾推波助澜,蛟跃水涨,越涨越高的大水不断涌向圩堤,四面八方霎时一片汪洋,眼看就要漫破。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裘公河堤上闪出一员威风凛凛的武将,此人就是驻兵金宝圩的晏公。他虎背熊腰,膀宽力大,手握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晏公见蛟龙兴风作浪,气得两眼冒火,厉声喝道:“不斩此蛟,大圩难保。”说完纵身跳入水中,与蛟龙大战了几十个回合,终于将蛟龙杀死。顷刻之间,鲜血顿时染红了裘公河水,只见晏公一手举着宝剑,一手提着蛟龙的头颅,浑身伤痕累累,精疲力尽,在浪头上一现,就渐渐消失在波涛浊浪之中。当天风平浪静,裘公河水退。金宝圩内百姓得知晏公为保圩而献身的消息,忍不住恸哭,杀猪宰羊在河边祭奠。后来百姓们为了表达对晏公的敬意和怀念,就在他投水杀蛟龙的地方修起一座晏公庙,塑上他的像,岁岁祭祀。
坊间传闻,裘公晏公庙始建于唐德宗初年,明英宗正统年间重修。清嘉庆年间由童氏、王氏、袁氏、杨氏集资再修,建庙三间。至公元1958年仅残存数间,于文革中被毁。改革开放后,由当地人于2005年捐款复建,逐渐恢复。晏公庙现有庙宇20间,菩萨数尊,终日香烟缭绕,香火旺盛。现代人对古时为民请命的英雄仍怀有崇高的敬意,闲时前来献上三支香烟,点上数柱柏木青香,祈福祈寿,求佛护佑,以表虔诚之心。
其实,关于晏公庙和晏公斩蛟的故事,江南一带都有庙宇和传说。究其原由,到底晏公是谁?曾有人著文,说这种庙宇祭祀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封的水神“平浪侯”晏戌仔。因水神晏公的庙宇一般都建在河湖圩边上,是否确实虽无从考证,但此种说法比较靠谱。所谓民间文化,多为口碑传说沿用。
 
三、省级示范村,大棚菜基地
 
在裘公社区这块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形成乡与城的融合,农村与集镇的融合,农民与市民的融合,晒场与市场的融合,田园与公园的融合,这里是城乡一体化的又一个典范,是宣城农村发展的又一根标杆。一个富裕、文明、和谐、平安的农村新社区展现人们眼前:
1主攻高效农业,努力发展新产业。一是探寻了一条好路子。二是实施了一套好法子。三是组建了一个好班子。
积极探寻园区化、合作化的生产经营路子,改变过去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落后经营方式,采用公司加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需求谋划、指导和组织蔬菜生产。做到统一规划、集中投入、集聚土地、形成规模、分期落实、逐步到位,提高集约化水平,提升产业份额。社区集体全额投资230万元,按500/亩标准,从基地规划区农户手中“反租”耕地,建成204亩蔬菜大棚,然后将建好的蔬菜大棚按耕地原承包户优先的原则,以“反租”耕地原价500/亩标准“倒包”给农户经营。
在具体生产上,请来市、区专家和山东寿光技术员实地指导,试点示范。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购销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统一、三服务”方法,将蔬菜大棚生产迅速推开。试点示范取得成功后,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让菜农加入蔬菜生产协会,采取农户自筹与社区奖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不同比例投资建设蔬菜大棚。大棚由社区统一规划建设,技术人员对生产进行实地指导,逐步引导蔬菜大棚向周边村组扩展,提高蔬菜生产质量水平,把从事种植的劳力大部转入到蔬菜生产上来,尽快形成千亩蔬菜基地。
社区还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推选了法人代表,为抓好蔬菜生产组建了一个好班子。由这个班子与上海等地的销售商签订生产包销协议,引进新品种、加强生产指导、开展技术服务。目前实施的“黄瓜—西红柿(杭椒)—西芹”三季连荐的生产模式已获得成功,每亩蔬菜大棚的收入近2万元,是棉花、水稻种植收益的68倍。204亩蔬菜基地取得的经济效益总量超过了社区种植业收益近1/3。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农户得到的经济实惠越来越多,春季周边村民都已积极行动起来,按照新设计的“黄瓜—豇豆—荷兰豆”三季连荐生产无棚蔬菜模式,扩种蔬菜,亩均纯收入可达800010000元。参加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近期增加了80余户,菜地也增加了200余亩。全社区有棚、无棚蔬菜总面积今年已超过400亩,预计仅蔬菜生产一项,年底纯收入可突破500万元。
2、改善基础设施,奋力建设新民居。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土地置换,组织投资商到裘公集镇进行农民住宅新区开发,动员村民到集镇购房落户,以更多的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社区居民和村民创造越来越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一条条水泥大道直通到全社区25个村(居)民组;一根根排列有序的路灯杆顺着水泥大道延伸而去;一棵棵直立在水泥大道两旁的香樟树青枝绿叶;一个个保洁工忙碌地清扫着街道和村庄卫生。“古老的裘公,全新的面貌”,全社区每每个村庄都是“新楼如春笋,绿林掩新居,夜晚明灯亮,处处似花园”。是全市普及数字电视入户、实现“数字宣城”、“数字宣州”的第一村,普及率已达95%以上。
3、强化服务功能,致力创建新机制。一是设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受理室。每年接受计生、劳保、医保及复退军人优抚、五保老人补贴、困难户救济、农民建房申报审批等事项1000余件,极大地方便了居民。二是建立了警务室,拓展居民自治,维护一方治安与稳定。使居民安全感普遍增强,社会治安满意率、民事纠纷调处成功率均达到 95%以上,信访案件处结率也达到98%以上。三是完善了村级组织规范化活动场所。社区召开党员、居民代表、居民组长会议、种养业示范户培训及村干部远程教育、党员电教、党员中心户活动、开展普法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群众的法律素质。四是做好民政工作,群众生活保障有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工作;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镇提供方便。2008年到今天,社会事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残疾人供给保障、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适龄儿童入学率等都达100%。
4、狠抓科技培训,着力培养新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思路,狠抓科技培训,着力培养了一批?蒲А⑸凭⒒峒际醯男滦团┟瘛R皇瞧盖胱医迮嘌怠6堑教锿废殖∨嘌怠H亲叱鋈ス勰ε嘌怠4偈挂慌枷牍勰钚隆⑸际跣潞陀纷有碌男滦团┟褡伦吵沙て鹄础D壳埃缜研纬闪?amp;ldquo;家家有技术、户户会管理、人人善经营,产品有市场、增收有潜力”的喜人局面。
5、开展文明创建,全力塑造新风尚。全社区新风尚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环境优美社风好。如今裘公是“组组通水泥路,路路栽香樟树,家家普及自来水,户户收看数字电视,房前屋后都绿化,家家户户讲文明,人人爱整洁,个个讲卫生”的文明和谐社会新风尚已经形成。-二是?伟参榷穹缯Mü?amp;ldquo;平安社区”、“无毒社区”、“民主法治社区”等创建活动,使全体居民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连续三年来,全社区创造了“无重大刑事案件、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众性械斗、无集体上访、无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五无”稳定新局面。三是文明入户家风和。在推进文明创建活动中,坚持做到文明入户,人人参与,在全社区范围内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两年领取独生证的达280余户,有22户自愿放弃了二孩生育指标,计生政策符合率100%。社区每年都要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评选活动,先后有43人获得了社区“好媳妇、好公婆、好家庭”荣誉称号,并有4人获得了区、镇两级的“好媳妇”、“好家庭”荣誉称号,文明家庭、和睦家庭、学习型家庭不断涌现。
    6、四个文明创建,取得丰硕成果。社区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排名全镇前列:连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总支”。2008年度,被宣城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党员电化教育‘4513’富民行动计划《科技示范基地》”;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及“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同年又被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先进社区”。社区文明创建工作:200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一星级文明社区”;2009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二星级文明社区”。社区妇女工作:20103月被宣城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社区社会治安、村级目标管理工作:连年获得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奖、镇村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奖等。经济建设更是大步跨越,目前,全社区各项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户均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超过8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