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桥村名村介绍
水阳镇坊桥村位于金宝圩中心,与双丰、新庆、吴村、裘公社区四周相邻,全村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5公里,呈“一”形横亘于圩中心,与水阳、裘公两集镇相距各6公里,“水(阳)—裘(公)”公路穿村而过,历史上以“三坊”、“三桥”而得名。传说过去这里商业兴旺,手工业发达,油坊、面坊、砻坊加工出的食油、面条和大米,通过水阳江远销芜湖、南京、上海各地。如今这里农产品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水陆交通便利,是皖南水乡的“鱼米之乡”。全村现有20个村民组,26个自然村,538户,2016人口,2739亩耕地,1128亩水面。
一、 古代丹书皇亲府,建制沿革故事多。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丁奉带领军民将金钱湖圈圩垦田后,这里就有人烟地名了。据说在总管庙西南侧2公里以外,有一块隆起的平畈,土质肥沃,宜于耕种,被一姓方的庄户人看中了,报请丁总管获准。他迁来全家,开荒耕种,繁衍人丁。丁奉将新筑的金宝圩划分为二十四团半,这里始称“方庄团”。后迁来袁氏、杨氏、苏氏、蔡氏等52姓人家。人口、姓氏逐渐增多,农牧渔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隆起来,又改称“三湾团”。1901曾先后改称“张湾团”、“张湾保”。解放初称作“张湾村”,1952年划入总管乡。1956年11月划入裘公乡。1958年10月随裘公乡划入红旗公社。1961年6月红旗公社更名水阳公社。此期间因群众要求恢复坊桥地名,经批准改称“坊桥高级社”、“坊桥大队”、“坊桥村”至今。但据1986年12月宣城县志办编印的《宣城古今》一书中“宣城县建置沿革”查对,“坊桥大队”之名,与“银光大队”、“新坝大队”、“裘东大队”之名一样,均于1982年下半年公社改乡时初成。在此之前的史料中,并关无“坊桥”、“新坝”、“裘东”等建制与称谓,可见乃由此时正式定名。
坊桥村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袁氏宗谱》记述:元朝大德五年,袁姓书生袁圣斋赴京应试,考取了当朝新科状元,从此成为名门望族,被族人引为自豪。袁圣斋死后,留下三子一女。长子袁相叔因得罪皇上被斩首。在抄斩满门时,机灵的三弟袁相皇得知消息,更名袁继圣,化装成农夫,连夜逃出京城,到宣州水东祈梅山庄隐居。之后生下七子一女,因是皇亲门弟,七子不擅种田,经商居多。唯六子袁观六自幼习武,玩枪弄剑,常骑一匹枣红骏马,驰骋于山村河畔,靠狩猎为重。明朝某年一日,袁观六策马追猎,驶至水阳江畔双溪村(今水阳镇),见这里一江居中,两岸相对,青山碧水,绿树成荫,胜似仙境。流连忘返之际,便带领家丁环圩游览,逐决定携家眷迁此定居。从此另立宗祠,繁衍后代,让子孙各择杨泗、裘公等地居住。袁观六居龙溪,后发现方庄地方好,于是派仁枝、仁吾两儿开荒耕种,栽植树木,荫被子孙。至景泰、、宏治年间,仁吾六代子孙袁崇胜,继承祖志,带领全家人在龙溪镇龙溪塔对岸梓潼阁畔(今水阳镇)大兴土木,建造袁氏宗祠,十分宏伟壮观,被尊为全圩首祠。袁氏立祠为本,繁衍子孙,经过几百代传承,人丁兴旺,族人数千,不仅为当地名门望族,已成为水阳一带及坊桥村的大姓之一。
据传说,当年带头来这里开发这块土地的祖先仁枝、仁吾第六代子孙袁崇胜于1469年栽下的红杨树,后来长成树高数丈,树冠盖天,枝干粗大,六七个汉子合抱不过来,大树主干中央可围坐四个人打牌、饮酒,是当地百姓祭拜祖先和夏季纳凉的好场所。若不是后来“大办钢铁”乱刮“共产风”,致使这些千年古树遭遇浩劫;金宝圩内阡陌纵横、河网密布,烟波浩渺;水乡侧畔,芦棚草屋,木船轻舟,古庙幽径,芦苇轻风,水天一色,景象之美,更加令人陶醉,流连忘返……
在坊桥村,提起武秀才袁邦清率领义军造反的故事,上了年纪的人还有这样的记忆:满清时期,武秀才袁邦清、马鸿飞、宋村桥和武举人张铁匠,不满当时满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奋起高举义旗聚兵抗满,率领义军冲进宁国府,赶走了桂知府,在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了“推翻清政府,打倒桂知府,迎接国民革命军”的红色标语,一时大快人心,万民欢呼。袁邦清虽出身富贵,但却嫉恶如仇,同情乡民,为当地穷人办了许多好事。民国十七年,袁邦清出钱修建了坊桥村第一座“长板桥”。据老年人回忆,此桥通往徐村坊,长达4丈,全为木材制成。民国十六年又修建了第二座“长板桥”。这座桥通往裘公渡,足有八九丈长,也是全木材制成,为乡亲们走亲串友提供了便利。民国十九年,又在梅家湾旧桥址上建起了第三座青石桥。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三坊桥”(意指“三坊”、“三桥”)之来历。
二、 袁氏代有人才出,报国兴学酬乡邻。
在金宝圩群居家族中,有“东边‘刘’,西边‘丁’,中间夹个‘唐’包心”
一说,意即水阳、雁翅一带东边圩里姓刘的多,裘公、杨泗一带西边圩里姓丁的多,圩中间横跨水阳、雁翅一带姓唐的多。全圩百余姓族中,此三大姓氏居首。坊桥村目前总人口中,袁姓占38%,杨姓占29%,阮姓占9%,其他如王、唐、陈、沈、程、丁等姓氏占6~3%不等。但在这众多名门望族中,数十代以来,在当代最有影响、且最受当地群众景仰的,当数袁姓后裔。
捐资办学袁一清(1871—1930)。
袁一清,字昌余,又名澄甫,世居水阳镇三坊桥居前苏庄(今坊桥村苏庄村民组)。幼年家贫,勤奋好学,清光绪年间中举(贡生)。民国纪元后,曾任安徽省参议员,擅长诗词,才华超群。曾著有《侨苏文稿》,1924年刻印问世,深受赞誉。
袁先生一生热心乡梓教育。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同兄一灏、弟一治捐资创办宣北四区、宝宣区学及袁氏东园族学。由于金宝圩距县城70余里,交通不便,学生进高小读书十分困难,兄弟仨又于民国九年(1920)捐资创办私立礼耕高小。民国十年,扩建校舍,增设私立礼耕国民小学,一清先生亲任校董,主持校务,还亲自授课。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赴省参加会议期间,要求高级班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寄给他,一方面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一方面对学生作文详加批改,以励进步。更令人刮目的是,学校还建立了一支足球代表队,课余操场上足球健儿们大显身手。学校办的生气勃勃,在金宝圩内名声大振。该校当时计有初高级学生80人,均来自金宝圩内各村。高小毕业生,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中学和师范院校者达数十人,办学成绩卓著。
自光绪三十三年至民国十二年,袁先生兄弟仨共12次捐资办学,计3618元(银元),获得国家教育部“捐资兴学褒奖”(奖授三等金色奖章三枚)。由于当时政府腐败,财政困难,袁一清兄弟仨因长期捐资已囊中如洗,1924年私立礼耕学校因故被迫停办。但虽近晚年,袁一清先生仍关心乡里子弟学业,1926,他聘请塾师在原礼耕校舍设馆,并捐款购买课本供应学生。其热心教育的精神一如既往,直到病逝。
在水阳镇及坊桥村,提起袁氏三兄弟和一清先生,人们对他们无私捐资办学的精神,至今口口相传,赞美有加。袁一清先生虽出身于科举,却不慕仕途荣华富贵,一生热心乡梓教育,振兴水阳一代学风,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至今令后人常怀不忘。
政协委员袁广慕(1906—1967)。
袁广慕,字仰山,世居水阳镇三坊桥(今坊桥村)。父辈兄弟三人,长房和三房都是当地富户,各有良田三、四千亩,在水阳街上分别经营粮行、油坊、砻坊、磨坊,是宣北当时巨商首户之一。二房邦鸾家贫,务农为业。仰山为邦鸾次子,从小读书、放牛,后因长房无子,八岁时过继给长房抚养读书,先后就读于宣城八中和上海法政专科学校。后因反抗家族势力,花钱买官当团长失败,遭到家族的卑视和凌辱,不堪忍受,民国十七年(1928)与法大同学朱云谦东渡日本留学,先考入千业县步兵学校,1930年又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骑兵,1931年夏回国报效祖国。因当时家乡金宝圩遭受特大水灾,他率先打开自家粮仓,蒸制馒头,发放大米,接济灾民。“九一八”事变后,袁仰山再次赴南京从军,谁知南京卫戍区司令部却以“共党嫌疑”将其扣压,后经同学吴波(解放后曾担任国家财政部长)多方奔走营救,加之南乡好友章祥斋力请黄兴夫人徐宗汉出面斡旋,才被释放回家。
袁广慕回乡后,自费创办水阳小学,潜心施教家乡子弟。日寇侵陷水阳镇,得知袁曾留学日本,派人许以翻译兼维持会长一职劝其归降,广慕获悉后连夜携眷属逃至南乡周王村,投身于国共合作抗日运动。“皖南事变”发生,他曾多次掩护江干臣等中共人士及新四军游击队战士,又在山区金牌坑创办简易小学,招收贫家子弟读书救国。抗战胜利后,举家返回金宝圩高垾村定居。1949年解放,水阳镇驻军柴草供应不及,地方区委与袁广慕协商,袁立即领人将自家祖坟地上种植的大树全部锯成柴块,运送给解放军。为赈济皖北灾胞,袁广慕不但自己带头捐资捐物,还协助政府发动募捐。土改时,他主动将家中田地房产契据全部财物,悉数登记造册,亲呈水阳区人民政府验收。
1950年7月,袁广慕被邀请为全县各界人民代表。1955年被选为县政协委员,1956年,调出金宝圩堤管会任县政协驻会常委,在政协工作十余年。期间还曾被送往安徽省行政学院学习,并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兼任民革宣城通讯组长。他晚年在中共宣城县委领导下,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尽职尽力,为党的统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除上述两位外,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坊桥村本世纪涌现出很多人才。如原任芜湖军分区副司令员杨德川、原宣城地委讲师团副教授袁长祥、原宣城地区供电局工程师袁长复、国家冶金部工程设计师袁桂芳、原郎溪县副县长袁传哲、原铁十四局经济师袁长维、原马钢公司经济师袁长春、袁长缙、吉林省地质学院教授袁小庆、宣城市中心医院泌尿科主任、教授、副院长阮元峰等。这些人秉承先人之志,务实治学,振兴中华,在各个建设时期与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三、 叶飞团长杀敌寇,留下佳话美名扬。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抗日游击区和敌后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坊
桥村发生的众多革命史事中,有这样一件值得记载的故事。据老人们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打击日伪活动,新四军第一支队六团叶飞团长,曾带领新四军一个侦察连,在三坊桥驻扎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他们一边休整,一边化装成老百姓到镇上侦察敌情,绘制地图。当时战士们住在阮氏三兄弟家,连部设在楼西垾(今新楼村民组)袁传喜家。侦察连长袁习成、排长叶永先每天都要带领战士们帮群众干活,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天,接到敌情报告,有一个排日伪军正向王村扫荡。这个连在叶飞团长指挥下,连夜插往敌后,袭击了那里的日伪军,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缴获了敌人许多武器后,按照上级命令撤往狸桥根据地去了。可叶飞带领新四军侦察连打击日伪军的活动,使三坊桥的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树立了抗日救国的信心。
之后,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如该村解放大西南烈士袁邦汉、抗美援朝烈士刘谊谦、袁时美,残废军人陈义有、丁守道、刁朝龙等人的英雄事迹,在坊桥人民中薪火相递,流传至今。
四、 新农村、新建设、新气象、新成就。
如今的坊桥村,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变革,各方面取得了飞快的发展。
———在全镇普及有线电视和数字互动电视居第一。
1994年,继水阳镇在金宝圩原三乡一镇第一个开通集镇居民有线电视入户之后,坊桥村投资18万元,在全圩农村第一个开通了村级有线电视,使各村民组富裕户能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在全村初步普及有线电视。1998年村里又投入10万元扩容改造,使全村群众家家户户都可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在全村将有线电视普及入户。“撤乡并镇”以后,2009年坊桥村又与宣城安广网络公司合作,在全村普及农村有线电视基础上,实行向数字互动电视的整体转换,即由安广网络免费为每个农户发放收视机顶盒,村集体投资8万元,按照每年为每户补助200元标准(全年收视费288元、农户全年仅付88元)对农户进行补贴。全村数字互动电视入户率达96%,位居全省村级入户率第一。
———在全镇建设“村村通”、“组组通”水泥公路启动最早。
全村修建“村村通”、“组组通”水泥公路,从2000年下半年启动:第一期工程村集体投资70万元,修建了通达全村20个村民组的砂石路;2006年,村集体投资52(其中政府奖补40)万元,修建了“茶—坊”、“江—丰”总长2.6公里“村村通”主干道水泥公路;2008年,村集体又投资128(其中政府奖补18)万元,共新建4座钢筋水泥桥,修起了通达全村各村民组、总长8.4公里的水泥道路,使全村群众从家门口抬脚即可上车,方便了老人出门和中小学生上学,也改变了过去“人人上街,来回‘肩挑手拎’的局面”。
———花园式村小学建设居全镇前列。
坊桥村重视教育舍得投入。1996年,村集体征地8亩,投资45万元,在全镇建起了第一幢上下两层式标准化教学楼。2000年、2003年又投资20万元先后进行改扩建,并配套建设了教师办公房、学校广播室、操场、跑道、升旗杆/台、院墙等设施。还配备了20台电脑,建立了微机教学室、图书阅览室。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师生们在优良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生活,不断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十年来,该村完小的教学质量在全镇一直名列前茅,在考评中连年获得第一、二名,受到上级和群众一致肯定。
———农网改造在全镇完成进度质量最快最好。
10年来,该村共进行了两次较为全面的农网改造。第一次2001年4月至2002年底,坊桥村在市区农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总投入140万元(其中村投资15万元),完成了全村7个台区45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1300多根高低压电杆、2.5万米高低压线路的全面更新改造。第二次2007年至2008年,总投入65万元(其中村投资21万元),将五线制改为七线制与部分台区增容扩容,将全村变压器450千伏安,增/扩容达到580千伏安,在近3年内可满足全村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和村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普及自来水入户在全镇最快。
为了让全体村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02年下半年,村里根据安装时间以给每户补助200元为条件,吸引外地老板进村投资,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的建设热情,做到当年投资、当年收益,使自来水全面普及到户,让全村群众家家过年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新农村建设后来居上正如火如荼。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村立足实际,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努力推进全村各村庄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目前,全村已建设垃圾焚烧处理点3处,在公路沿线和村庄要道安装照明路灯46盏,栽种香樟等优质树木6000余株。全村外出务工经商476人,年劳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人均5000元。全村培育优质中华绒螯蟹苗(幼蟹)2015亩,亩均产量150千克(1.5至2万只),总产量300吨以上,按亩均纯收入3000元计算,全村总收入600万元,人均3000元。这里还不包括村民其他方面如水面养殖收入等。
目前,全村居住新式楼房户达70%以上,冰箱、彩电、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电动车)、住宅电话和手机全面普及,有少数致富户还购买了小轿车和客/货两用车,村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家家户户过上了文明富裕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