繖垾火种播金宝,新农村建设硕果甜


繖垾火种播金宝,新农村建设硕果甜
——新珠名村简介 
在沟渠如网、阡陌纵横的千年古镇水阳金宝圩中心,有一个名扬皖东南的村落——新珠村。它拥有32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4247亩耕地,1709亩水面,858户村民,3170人口。这16个自然村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围绕2500亩宽广水域的繖垾滩四面分布。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战天斗地,抗击日伪,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谱写了一曲曲振奋人心的凯歌。
 
一、       芜当宣高中心县委机关活动所在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芜当宣高中心县委活动的根据地之一。1938年初,新四军二支队陈立平曾带队到繖垾滩一带开展敌后革命活动。19386月,芜当宣高中心县委也曾转移到这一带领导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当时中心县委机关设在老坝头(今属新珠村沈村村民组)。县委组织部长许道珍、民运部长陈滔(江坚)、张光、鲍涌泉及范美玉、张日英等一些领导同志以“江北同乡”的名义在繖垾滩虾子窝一带芦苇荡活动,农民许玉发家的牛车棚是他们经常秘密开会的场所,并多次在魏老四家住宿。1938年冬,芜当宣高中心县委在此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繖垾滩总支部,陈锡旺为书记,陈锡西、陈锡荣、魏老四、徐志发、王世国、唐裕先等,都是当时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党员。他们协同新四军和中心县委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抗日组织,成了一支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武装的重要骨干力量。1940年春,为了应对急剧恶化的革命形势,芜当宣高中心县委还组建了两支重要的抗日武装。一支为“新四军宣当芜游击大队”(先称“新四军宣当芜中心县委警卫连”,后扩编为“新四军宣当芜游击大队”),一支为“防匪团”。这两支抗日武装成立后,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并先后粉碎了日军的三次“扫荡”,沉重地打击了经常制造磨擦事端的顽军鲁振五部。还在雁翅附近陈沟,伏击了日军汽艇,歼灭多名日军,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对打击日伪势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地方国民党与日伪势力的勾结,加紧了对抗日军民的限制,磨擦事件不断发生,当年9月纠合500余人武装,发动了对金宝圩抗日武装的袭击事件,致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大批党员和抗日骨干被杀害,中心县委机关被迫紧急撤离到大官圩活动,至此金宝圩抗日武装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后来中心县委又奉项英之命撤回东南局,宣、当、芜、高边缘地区抗日游击区被迫完全放弃。在“金宝圩事件”发生后三个多月,接着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解放后,有史家研究认为,“金宝圩事件”实际上是“皖南事变”的前奏。
在这次“金宝圩事件”中牺牲的地方抗日武装领导成员有:农抗会长葛秉志,防匪团长唐佑伟,副团长徐良金、唐人双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以自已的血肉之躯挽狂澜于民族危亡之际,今天的人们应予以铭记。虽然当年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遭受了重创,但先烈们不屈的精神却始终激励着这里的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二、       新坝的由来,新珠的形成。
 
该村于新中国建立后形成。据19917月宣城县委政研室编印的《古村春秋》一书介绍,在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运动和变迁之后,“1961年,在调整公社、大队规模时,将雁翅、杨泗、裘公3个公社相毗邻的双庙大队4个生产队,惠民大队8个生产队,丁湾大队7个生产队划入,组建成立了新坝大队”。可据198612月宣城县志办编印的《宣城古今》一书中“宣城县建置沿革”查对,“新坝大队”之名,与“裘东大队”之名一样,于1982年下半年公社改乡时初成。此之前关无“新坝大队”、“裘东大队”的称谓,可见乃由此时形成。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新坝”一名的形成,有这么一段故事:新坝新坝,实际由圩内丁湾上游水系与散旱滩下游水系相连接的一“中心坝埂”的建成而定名。在新坝成名前,这里原属裘公公社丁湾大队。每到夏季,连日降雨,下游低洼田积水,经常内涝受淹,导致800亩粮棉减产。为了彻底解决散旱滩下游低洼田内涝受淹,在大队的组织下,发动周边生产队一百多名社员,“两条腿、一根扁担、两个土筐”,历时1个月,硬是在丁湾上游水系与散旱滩下游水系之间,用人工和肩膀挑起了一道高3米,宽6米,长50米、坡比13的“拦水坝”。该“拦水坝”临近新坝大队部,中有青石垒砌的石槽与活动闸板(仿制总管桥石闸),达到夏汛防涝可闸——堵塞上游下泄之水;秋冬抗旱可泄——解决下游农田缺水,打通了丁湾圩堤大道与散旱滩各星罗棋布生产队和原庙珠各自然村的连接。该“拦水坝”筑成以后,平时上、下坝水位差0.6~0.8米,汛期水位差有时达到1~1.2米。在当年“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感召下,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有效地构建了圩内上、下游之间的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实现了“双赢”。“新坝,新坝”,这是一条“惠民之坝”,更是一条“功德之坝”,这就是后来将新组建的大队定名为“新坝”的缘由。
该村以陈姓人口居多,约占23%;葛、史两姓次之,约占10~9%;丁、罗、马、沈、赵及其他依次为7%6%4~2%等。自该村成立50年来,在国家单位任职并较有影响的人士有:中国造船公司第三设计院丁光亮(副总工程师)、宣州区农委主任(副区级)、孙 镇党委书记史木春(副区级)、宣城市医院朱良坤、宣城市人民银行陈光磊、原司法局长鲁道坤等。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分田单干”到如今迈入市场经济的艰苦探索,为了更好地适应集中规划、规模发展,在2002年“撤乡并镇”中由原裘公乡并入水阳镇之后,又于20053月和庙珠村合并,取“新坝”第一字“新”和“庙珠”第二字“珠”,定名“新珠”村至今。“新珠,新珠”,这个充满瑞兆的名字,正如她5年来的飞速发展,向人们展示着她的与众不同和不凡……
 
三、“‘拦爪子’、‘联身子’、两权分离搞‘水改’。”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水面所有权与使用权实行改革分离,在宣州市水产局季益宝的主持指导下推上了议事日程。19931030日,在一份由宣州市水产局、水阳镇政府、裘公乡政府三方负责人激烈谈判与讨论最终达成签字的有关散旱滩水域划割与变迁的协议书上(即《关于“繖垾滩、杨旱滩、新丰坝北沟”水面协议书》)这样写道:
1、繖垾滩:水面所有权属裘公乡。‘拦爪子’即拦网分割水面情况:繖垾滩水面伸进水阳镇银光村的沟稍面积为50亩,其水面交付水阳镇政府使用,每年按20%的承包费上缴裘公乡政府。水阳镇银光村与裘公乡新坝村交界的面积为40亩和水阳镇银光村与裘公乡庙珠村交界沟面积为17亩,其水面各为20亩和8.5亩,由双方共同发包,共同经营管理,受益均分。‘联身子’即该滩中心的总面积为469.2亩,裘公乡所占面积为430.8亩,占总面积的91.8%。水阳镇银光村所占面积为38.4亩,占总面积的8.2%。因此,繖垾滩由裘公发包、经营、管理,受益每年按裘公乡91.8%、水阳镇8.2%的承包费分成。”
在此之前,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此间几十年的“围旱造田”、“筑坝建路”和人口增加后的“扩庄建房”,繖垾滩解放初期水域呈树状枝桠达2500亩的芦苇荡宽广天然湖泊面积被周边村组居民逐年围垦、筑坝分割所侵吞,直至1993年竞萎缩仅有586亩。经过这次进一步划割后,其水域面积已不足原有天然湖泊总面积的1/5
可尽管水域面大幅减少,由于实行水面使用权与经营权改革分离,却进一步盘活了水面经营权,人们竞争承包水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从此水面这座“不冒烟的工厂”,其连年投入产出的效益比逐年提升,不仅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滚滚财源”,更成为村级组织为民服务办实事的有力支撑。
 
三、       棉花、幼蟹产业“块状经济”美名扬。
 
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该村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产品生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营造调整产业结构的氛围,指导农户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逐渐形成了以棉花、幼蟹为主打产品的“一村一品”、“块状经济”经营格局。
 
   “宣棉‘流’进江浙”。
 
进入21世纪后,棉花市场流通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2000年以前,宣州区棉花一直由供销社和棉麻公司为主经营。之后,棉花市场逐步放开,部分农民从自产自销、小商小贩过渡到了自办棉花加工企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购销网络,做起了棉花经营这样的大生意。在新珠村,以刘宏骏为首的棉花经营加工企业就有4家,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00多万元,各类加工设备100多台/套。在他的努力下,利用棉花重点村的优势,联合全村4家棉花加工企业,注册成立了“新珠棉业有限公司”,并组织全村635户棉农建立了棉花生产合作社,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之路,发展了160人参与的棉花营销队伍,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棉花经济,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家庭和人均收入。通过加工环节增加经济收益,每年收购加工“宣棉”4000吨,销往江浙一带储棉市场,成为继宣州区向阳镇之后——新崛起闻名省内外的棉花生产经营集散地。
由于他们信息灵,加工快,严把皮棉加工质量关,棉花更快地进入到流通环节,平均每百公斤棉花比外地市场高出130元以上,亩均增收300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企业、棉农“双赢”局面。广大合作社成员初步尝到了“基地+农户”、“合作社带农民”、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共同抗御市场风险的好处与甜头。目前全村4247亩耕地除“稻田育苗”、精养成蟹1500亩外,其余近3000亩耕地几乎全种植的棉花,并以此为中心扩散开来,形成全镇4万亩棉花生产加工一体化经营“块状经济”基地。
 
 “‘蟹经理’穿梭市场”。
 
上世纪90年代末,金宝圩水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稻田育苗”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全镇幼蟹培育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达到目前3万亩面积,被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教授誉为“‘华东、华南唯一,全国第一’的‘幼蟹第一镇’”。201011月还被国家农渔部渔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幼蟹之乡”,向水阳镇政府颁发了精制铜牌。
随着成蟹、幼蟹产量成倍增加,产品的销售经营一时成为地方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突围?在当地政府水产部门的引导下,以葛其寿为首的一批水产经纪人,他们常年穿梭于全国各地水产品市场,在苏浙沪的一些大中城市逐步建立了直销网络,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营销队伍。这些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蟹经理”,将“水阳江”牌中华绒螯幼蟹和成蟹以特别强劲的势头销往全国江湖河泊养殖区域和大中城市水产品市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新珠村,葛其寿如今已是苏南水产批发市场上每年销售12万千克成蟹的经营大户和年购销15万千克幼蟹的苗种经纪人了。
在葛其寿的带动下,全村有20多人干起了水产经纪人,他们上半年购销幼蟹,下半年购销成蟹,源源不断地把当地的蟹产品销往外地。其中有10多人自己当了老板,有10多人成为批发商麾下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不仅自己致了富,更带动了地方蟹产业的发展,为农民稳产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正是这样一个个“蟹经理”的牵线搭桥,为养殖户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使当地水产品卖上了好价格,为水阳螃蟹和蟹苗涌入苏浙沪大市场和全国江湖河泊养殖区域加了把劲。
 
“‘建立幼蟹精养高产基地’,走公司加农户之路,引导蟹农推进全镇幼蟹产业规模经营、高效发展。”
 
取得成功的葛其寿,致富不忘乡邻,在开展在水产品经营的同时,2007年底组织三十多户农民牵头成立了金新幼蟹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从沿海地区购大眼幼体,统一管理,统一对外销售的产业模式,走上了蟹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之路,给合作社全体成员带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2008年底至2009年初,合作社600亩幼蟹培育基地共生产大规格幼蟹9万千克,亩均单产140千克,亩产利润2100元。该合作社所产幼蟹主要销往湖北、江苏、山东以及本省各地。由于价格适中,品质良好,外地客户幼蟹投放后回捕率较高,给他们带来了较好的效益,也给合作社带来了良好的声誉。2008年被宣城市评为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底至2010年初,合作社成员扩大到96户,培育基地面积超过900亩,销售规格幼蟹10万千克,其中还向台湾远销幼蟹2500千克,亩均单产达到150千克,亩产利润2500元。今年合作社幼蟹长势良好,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幼蟹价格由前期42~46/千克涨至52~56/千克,市场价格趋涨,产品畅销不衰,产量较上年持平,预计亩均利润3000元已成定局。合作社不仅自身日益壮大,还带动本村及周边村500多户农户走上了规范养殖的致富之路。今年全村预计仅幼蟹生产一项,年产值超过700万元,利润超过360万元。
目前,棉花生产、加工、经营和水产养殖已成为该村的主要支柱产业,有40%的农户专门种植棉花,有40的农户专门从事鱼蟹养殖和幼蟹培育,有20%的农户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经营和成鱼成蟹及幼蟹的经营销售。在这三大类农户中,又有50%的农户或劳力兼营种、养和棉花购销业;还有700余人外出务工经商或在本村服装厂工作,通过“四业”增加家庭收入。仅此“四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实践表明,该村在统筹结合,推进“一村一品”、聚集“连片产业”、形成“块状经济”上取得良好成效,初步实现了“兴一业、富一村;连一块、富一片”的奋斗目标。
 
四、       新农村建设领先跑,旅游兴村事业旺。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跨入21世纪“新坝”、“庙珠”合并为“新珠”后,该村两委班子团结拼搏,规划新兰图,经济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创‘五好’、选‘能人’、强‘班子’、树‘标兵’。”
 
村党总支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创“五好”从选用“能人”入手,明确标准,拓宽渠道,改进方式,创新机制,着力建设能够抓项目、兴产业、树标兵、促经济的“学习”型班子。在村班子现有构成中,村两委7个干部中就有5个干部属于经济能人,并拥有自己创办的企业和产业。村后备干部、党员、经纪人葛其寿,更是“能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成立了水阳镇金鑫幼蟹专业合作社,还创办了全镇最大的一家金鑫水产养殖公司,并通过努力争取到了省级项目资金扶持,总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全区唯一一家现代农业幼蟹培育示范养殖基地。通过不断引导与培养,全村一大批致富能人和村民组长纷纷加入了党员队伍。这些新生力量的充实,为党员队伍注入了活力,使党员队伍结构整体得到了新的改善。目前,全村4个党支部、14个党小组、136名党员在新珠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正带领全村人民不断开创新天地,努力取得新成绩,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省级示范领先跑,村庄道路变靓丽。”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该村党总支坚持广泛发动村民,积极调动与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启动,广集财源,有序建设,改变面貌,达标验收,以奖代补,激励先进。并按照“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村集体投入500万元,经过三年时间的集中建设,全面完成5.5公里“村村通”工程、6.8公里“组组通”工程、7.2公里“户户通”工程。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2007年该村还投入20万元与安广网络宣城分公司签订了“有线电视普及入户”协议,架设有线电视杆线数十公里,并实施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户自发入户,在全镇率先普及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村民658户,入户率76.7%2009年底又实施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目前落实482户,数字电视入户率分别占总户数的58.7%和有线电视入户率73.3%的。还投资110万元(其中村集体配套资金35万元、供电部门项目资金75万元),新建和改造完成全村11个台区,总长32160千米低压线路,增容更新了12/套大容量变压器,使供电总容量达到1210千伏安,可确保今后5年内村民生产生活正常供电。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使全村120户村民及时用上了沼气,经宣州区能源办验收、并确定为全区能源沼气服务网点之一,配备了服务器材,落实了专人负责,强化了服务能力。利用项目资金加快改水改厕进程,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三格式”厕所180户,“水冲式”改厕326户,进一步优化了村庄环境,净化了家庭卫生。按照“科学规范、经济适用、一室多用”统筹考虑的原则,投资51.5万元,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焕然一新,实现了“三室九有”、“五个中心”的目标要求。使各项阵地设施配套建设,达到规范、整洁、庄严、得体的效果,确保多种功能的发挥,真正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村干部之家、农村党员之家和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家。
2010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乡村一体化合作医疗开始,新珠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新农合的优惠。20109月又投资16万元,在全镇率先建起了先进规范的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为进一步美化、净化农村卫生环境,又投入10万元,修建了村级景观池和村庄垃圾焚烧点6处,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近五年来,新珠村民共投工投劳近万个,为清污排水、建设标准化水沟近9000米,公路两旁绿化带长达12公里,植树总量超过9000株,新砌村舍花台1020个,置放垃圾桶/80个,安装路灯402盏,修建农民活动与休闲广场10处,建设标准化篮球场2处,建设农村文化室和农民文化学校各1所,拥有各类农业科技书本3500册。
自新珠村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村16个自然村庄由清洁型示范点、整洁型示范点逐步发展过渡到功能配套型示范点,再由功能配套型示范点进一步完善提高到和谐发展型示范点,走过了5年持续建设、不断发展的路径。五年来,新珠村的新农村建设一年一步跨越,一年一个台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脏、乱、差的局面,全村70%的农户建造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村舍建设日新月异,70%以上农户住进了新楼房;水、电、路100%实现了“三通”;电话(手机)、有线/数字电视全面普及,95%的农户装上了电话或用上了手机,76.7%的农户开通了住宅有线电视或数字电视;路边绿化、村庄美化基本完成,真正是旧貌换新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还从市农委争取到项目资金,对全村供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使群众家家户户用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还修建了5座公路桥梁,使全村内外交通四通八达……全面实现了庭园“美化”、公路“绿化”、村庄“亮化”、自来水“净化”、生活“低碳化”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具体实事的落实,村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积极性空前高涨,村党总支领导能力和威信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群众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村庄理事会、监事会“两会”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按照分工负责、科学规划、明确预算、协调管理、逐一落实的创新工作方式,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盘子统一、形式多样、相互监督、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模式,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与好评,有力而高效地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本阶段的特有使命。
 
“开发繖垾滩‘农家乐’水上观光旅游园项目。”
 
制定新珠村“八五”发展规划,坚持走“农业稳村、工业强村、旅游兴村”之路,兴办水阳镇幼蟹培育示范养殖园、兴办新珠村花卉苗木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开发繖垾滩500亩水面资源,建设集垂钓、划船、游泳、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相关服务。同时开办“‘农家乐’周末城乡一日游”活动,让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余,享受“千金一刻”的圩乡闲暇和村野洒脱,回到水乡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自己,调节自己,娱乐自己,以更好的心态回归市场经济的海洋去捕击、去游弋、去再创新的辉煌。
繖垾滩之美,史书曾有记载:“碧波千顷,水族繁茂,芦苇丛生,浩淼幽深。”春天里湖水潋滟,水质清澈,橹声咿呀,杨柳依依;秋天里则“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天长一色”。当游人置身其间,会自然领略到这样的诗情画意,流连忘返,令人暇思。记得陈毅元帅虽身处抗敌征程,在戎马倥偬之中,面对类似令人陶醉的大自然美景,也不觉深为感动,吟出了那首传诵华夏的绝唱,表达了一名革命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
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
伫立新珠村头,目极百顷絮棉,遥看千顷鱼蟹,脚下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宛如一条条彩带向前蜿蜒伸展;一个个整洁靓丽的村庄,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向世人展示她生命的活力;田间地头,河边路上,村民们忙忙碌碌,来去勿勿,从他们的身影里,却时时透溢着圩乡百姓奋发进取的浓浓气息。这里,文明之花叶蕊盛开,大放光彩;这里,村民生活殷实富裕,又在追逐新的梦想;这里,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村两委班子正带领群众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征程出发——这方沃土,就是被誉为“水乡明珠”的水阳镇新珠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