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自主品牌份额40%目标中不能包括合资自主


  

前期了解到:"十二五"规划草案的重要目标是:将提高自主品牌国内份额。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

我认为2015年的自主品牌的份额目标中不能包括合资自主品牌。

合资自主品牌在起步期的主要特点还是外资车型改成合资企业的商标,而且短期内形成对内资自主品牌的严重冲击,如果把自主品牌轿车的40%目标中包括合资自主将有诸多问题。

 

一、目前的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特点

1、合资车企的自主延伸产品序列

合资企业自身没有产品设计能力,现有产品都是由外方成熟车型倒入,由此也形成水土不服和车型资源不丰富的问题。尤其是在现有的合资政策导向下,国际车企的产品被迫分给两家合资公司。而这些国际车企的产品资源本身就不丰富,因此部分合资企业的产品线有明显缺陷。

在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增长的背景下,如果产品资源不丰富,市场高成长的车型没有竞争力或者缺失。这样导致合资企业必然考虑自救,实现产品序列的完整化和满足更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

 

2、国际车企的被迫性政策跟进

国际车企面对中国的大市场,尤其是近两年的市场快速增长,其首要任务就是扩大产能,实现数量增长。但受到政策对合资企业产品技术提升的要求,建设研发中心、发展自主的产品成为重要的扩张基础条件,国际车企也就逐步推出自主品牌。

 

二、合资自主的目的必须明确

1、合资自主品牌主要是保证合资企业的长治久安

上周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克森首次与中国媒体见面,除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表态外,还带来了另外一个重磅消息,那就是通用计划在适当的时刻收回2009年年底出售给上汽的上海通用1%的股权。

美国通用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中同意把上海通用的1%股权卖给上海汽车,这是一幢较好的买卖-获取了上汽股份购买美国通用股票,协助通用获得上通五菱的股权,这是可以理解的较合适的买卖。但通用一定要把利益最大化。这就引发忧虑,如果合资企业股权放开,50%的中方股权也就保不住了,1%的股权还要急迫要回,中方50%股权带来的每年上百亿利润还不让通用想方设法攫取。而上海通用是最成功和令人尊敬的合资企业,也是合作最愉快的企业之一。

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是好事。我相信股权放开后的合资企业必然快速面临选择,把股权给外方,或者亏损跨掉。貌似强大的合资企业风雨飘摇,因此我赞成政府提出的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策略。

 

 

2、合资自主不能作为政绩目标的捷径

各大集团的业绩目标中,自主品牌的表现是核心重点,国资委和媒体对大集团的自主品牌表现也是异常重视。

部分企业考虑到企业形象和政绩需要,拼命利用合资自主的概念,推出高性价比车型提升销量,获取利润和销量,同时博取自主品牌份额提升的政治荣誉。

这种趋势必须有所控制,合资自主要发展,但不能成为政绩目标的捷径。

 

三、 未来自主品牌的分类

1、广义自主品牌的构成

自主品牌是与外资品牌相对应的,而合资企业的自有品牌是目前的第三股势力,但鼓励发展的同时也被称为合资自主品牌。

广义的自主品牌应该细分为内资自主品牌和合资自主品牌。内资自主品牌的产销都是中国的业绩,积累的也是中国财富。而合资品牌和合资自主的销量都算到跨国集团的销量中,我们只是打工的,同时分些股权利益。

 

2、内资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根基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经济大国无一不是牢牢地掌握汽车工业的控制权。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作为支撑,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浪潮,中国汽车产业继续依赖合资模式将只能导致其彻底丧失独立的可能。

 

四、合资自主的行业影响逐步正面化

1、合资自主需要自主发展的成长历程

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的起步阶段一般是把国际车企成熟的产品拿过来,稍加改造成为自己的合资企业品牌车型,这样的合资自主车型在初期很少有完整的自主能力,自主的知识产权缺失,自主的产品改进积累能力不足,实现自主的产品升级换代能力还没有建立。合资自主需要较长的发展历程。最简单的是外资如果退出合资企业另起炉灶建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的自主车型不一定能生存下去,这样也就没有建立合资企业的独立生存能力。

2、合资自主对内资自主发展有短期的冲击

内资自主品牌的发展充满艰辛,目前的发展也不稳健,尤其是在自主品牌发展产品系列化的过程中,合资自主的高性价比将是内资自主品牌发展的压制因素。也就是合资自主短期内挤压内资自主的上升空间,并可能侵入内资自主的传统优势市场,利用薄利多销的模式实现快速发展,这样对内资自主的发展将有很大冲击。

 

五、2015年自主品牌份额40%中不能包括合资自主

1、广义自主品牌的份额提升不能掩盖内资自主品牌的压力

"十二五"规划草案的自主品牌份额目标不能包括合资自主。这是考虑到合资自主作为新实力,其对内资自主品牌的冲击很大,而合资自主与内资自主的综合份额将有提升,这样的提升不代表中国汽车行业的成长强大。

2、跨国集团乐于看到合资自主挤垮内资自主

合资自主计入的广义自主品牌份额提升,如果不细分内资自主的份额表现,这将又是一个瞒天过海的打压内资自主品牌的策略,这也是跨国集团乐意看到的。

3、政府部门要有压力有动力

自主品牌的计算涉及到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和态度,如果简单看导广义自主品牌的份额提升,而不看到现实的内资自主品牌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埋头苦干的去考虑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份额。中国汽车也难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