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1986年出生的女孩王圣淇,2008年参加工作,2010年7月便被提拔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年仅24岁就当上副院长,她的升迁路引发了网友的种种猜测,有人甚至传言她是某市长的千金。2月15日,辽宁石化大学有关方面回应称,任命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是校方有意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并否认了王圣淇为“官二代”的说法。(《新快报》2月16日)
这两年,已有多位“超嫩”官员引发质疑。社会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干部年轻化没问题,“官二代”也能从政,但对年轻官员的提拔应符合程序正义,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毫无疑问,这对王圣淇也适用。
不过笔者更想说的是,王圣淇与那些年轻的局长、处长有所不同。即便其所在单位对她的任命真的“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将年仅24岁的她提为副院长,也不是合适的做法。换句话说,王圣淇最大的看点不在24岁,也不在副处级,而在这个高校“副院长”的职位。
中科大前校长朱清时、北大教授陈平原等多位学者都曾指出,现在的中国大学越来越像官场,这一观点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所谓大学像官场,也就是行政化氛围浓厚。比如,控制资源拥有权力的是行政后勤部门,这类部门的干部任免,也按官场程序进行。但是,绝大多数大学对教学研究部门,还多少有些敬畏。院长、系主任等基本都由知名学者担任,至少得有高级职称。
在此大背景下,看辽宁石化大学对王圣淇的任命,就能看出问题了。当然,年轻人未必不能从事高校管理,而王圣淇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也有特殊性,主要是培训教育外国留学生的,她负责的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可即便如此,刚当教师两三年就担任副院长,能否服众?要知道,很多教授都当不上副院长。一定要“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安排王圣淇到行政机关任职,是否更好些?
还要说的是,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升格之风,大学里的学院也开始泛滥成灾。解放前著名的西南联大,只设有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而现在大学中的学院少则有一二十个,多的如吉林大学有四十多个。甚至很多高校本身就是学院,也将下辖的系改称“学院”,贻笑大方。辽宁石化大学原为抚顺石油学院,更名为大学才几年,就冒出了近20个学院。据该校官网介绍,该校的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共两名,在校留学生仅100多名。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层次、规模有必要建学院吗?这样下去,许多高校怕将在幻觉中陶醉至死。
发表于东方早报,详见: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1/2/17/5690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