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三)•“元宵节观灯”(下)》


说到元宵节观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地点。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并有茶楼酒肆供游人饮宴作乐。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当时,最热衷于挂花灯的是店铺,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它们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传统的纱绢、玻璃、羊角灯及西洋灯款式之别。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西游、封神、红楼、水浒、聊斋、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梅、兰、竹、菊等花卉,或龙、凤、鸾、虎、虫、鱼等飞禽走兽,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早年间,位于地安门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铺,还经常搞冰灯展览,惹来大批群众围观。

上元夜,无论官宦贵人、平民百姓均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商户趁机将商品降价促销,老百姓既看了花灯又可以借此机会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市面更有临时商贩售卖“走马灯”、“吉利灯”、“气死风灯”以及狮、狗、羊、兔等动物形象的纸灯,供人购买。儿童们纷纷提着买来的灯笼四处游逛玩耍,形成提灯逛灯之景。

除了观灯之外,老北京人在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元宵。老北京人每逢元宵节,吃元宵的数量比现在多,而且不论社会等级,只要家中吃得起的,都要大量吃。北京做元宵的老字号,有“稻香村”、“宫颐府”、“溢鑫府”、“聚庆斋”、“正明斋”等一大批,其中稻香村更是从1895年落户北京就开始出品元宵,其元宵至今仍然是手工摇制的。

元宵节的元宵与春节的饺子不同,并不是作为主食食用的,是晚上一种调剂口味的小吃。老北京元宵的做法是,把馅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面中摇成的。元宵馅第一次与糯米粉碰撞接触,称为撞馅。接下来需要把沾满粉子的元宵馅铲出,过一遍水,再投入到元宵机中,称为二水。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经过五水才能算完成。

除了吃元宵外,老北京人还讲究在元宵节这天吃一种干菜馅饺子。所谓干菜,就是把新鲜的蔬菜晾成菜干,包饺子时,用煮肉的肉汤把干菜煮一下,发起来,然后再做馅。干菜馅饺子别有一番风味。

除此而外,“烧火判儿”也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时至今日,与吃干菜馅饺子一样,“烧火判儿”现今也已在京城绝迹。

“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群众围观。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原来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想当年京城最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