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关乎民生,因为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天之骄子的个人问题,更是与其父母相关的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社会问题。有趣儿的是,教育部这个看似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的逻辑的酷似关注民生的举措却引发了诸多议论。人们追问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是否应该减招、停招,本质上是对专业减招、停招评判标准的质疑,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专业减招、停招究竟应该谁说了算。
从逻辑上看,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要减招、停招,必须满足两个前提。第一,大学教育与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60%;第二,决定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是专业设置,与大学生本人的学习能力、努力程度、家庭背景、就业期望等因素无关。
不过,上述的两个逻辑前提是经不起推敲的。
单就就业而言,最好的办法或许是不读大学,或者说即便读书也要去读职高、技校。2012年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2.3亿农民工的用工荒、职业技校的人才荒的鲜明对比就是证明。大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大学毕业生活在当下,更要为毕业生一生的成长奠基。就短期而言,毕业生就业质量远比毕业生就业数量重要;从长期来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质量远比初始就业率高低重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大学教育与专业培养的目标势必造成大学教育定位的缺失、混乱与盲从。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样的、综合的。并非专业过时所致,远非减招、停招能解。事实上,只有低质量的培养能力,没有过时的专业,无处不在的寒窗苦读高考生,寥寥无几的发愤图强大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状况。而且,高等学校培养能力低,大学生学习能力差看似高等学校无能、大学生本人无聊,实乃大学教育规制使然,就业市场腐败所致。试问,哪个所谓的过剩的、过时的专业不是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哪个大学生不是按照国家招生计划招生的。试想,当“萝卜招聘”盛行、“拼爹游戏”当道,大学生又怎能安心苦读呢?
增加而不是削减大学办学自主权、提升而不是削弱考生、大学生的选择权与话语权,让学生的口碑来评价大学专业的去留而不是60%的就业率或者教育部的其他什么《通知》。将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选择、评价权利还给大学、考生、学生。对于一些就业率多年低于60%的专业,教育部不仅不能减招、停招,反倒应该加大支持、扶持力度,因为市场失灵之处实乃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