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消费跟不上,以至于老外们都开始调侃中国决策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放慢脚步,等一等你的消费者吧!”
2011年12月15日,官方媒体新华社援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讲话,中国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进一步研究扩大内需尤其是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这说明,官方对扩大内需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到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的时候了。扩大内需建立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之上。有效需求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支付能力可以通过现金交易和信用交易实现。若表现为现金交易,消费者就必须支付现金,那么,就意味着他必须有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或生意以及稳定的收入一个不能缺少);若表现为信用交易,则不仅要求消费者具备前面的条件,还必须拥有资产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城市居民的消费早已信用化,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已经透支信用,成为“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出在农村,由于农村土地、房屋产权虚置,农民缺少稳定的工作机会,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收入现金流。因此,他们难以进入“有效需求者”并对扩大内需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上海、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套住房的总价已经过二百万了;二线城市一套住房的总价也超过百万了,许多家庭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而教育、养老、失业、医疗都要公民自己承担。与此同时,就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却没有保障,消费信心从何而来?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消费者不是抽象的个人,而应该是全体公民。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民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者。因为他们的需求并不表现为前述的“有效需求”。比方说农村8-9亿人口,真正具有支付能力的人还不到五分之一,五分之四的农村人口基本上是“糊口经济”。
政府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顺位的工作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政府如何解决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难题呢?只能是从解决土地和农民房屋的产权问题入手。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指出,能否在法律上承认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房地产所有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一个落后的国家能否真正地实现经济起飞。一个国家的贫困根子在于“死资本”。
在这里,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为农民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成为土地的所有者,或者给他们提供创业的资本。或者,给广大农民提供巨大的补贴等等。其中,大规模的补贴显然不是政府能够承受的,而以施舍的方式提供创业资本更是不可行。
让消费者敢于消费,不是空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建立在他们对未来的长期收入增长的基础之上。政府要帮助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并优化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