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尊重史实正视现状发展中医才是硬道理
现代 现代医学能治愈的疾病,或不能治愈的疾病,或束手无策的疾病,大多都可从中医文献中,找到相应治愈或得以有效抑制疾病恶化的案例记载。坦诚而毫不夸张地说,近代科学技术的落伍也只不过是约一个半世纪的事,现代医学暂短的发展史与成熟的中医应具水平相比,显然,在诸多方面都远不及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已达的相当高水准。《黄帝内经》的问世,就已归属现称之复杂科学领域的范畴。正是因为《黄帝内经》揭示了经长期探索,发现的人与天地间时空周期顺应的人生命运行规律,所以中医才未被近代与现代的西医所“消灭”,并独树一帜地在几经曲折后为世人逐步所认识。若是没有如此无时效期的基础理论,那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而不会再有或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与养生品问世。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而只能是发现。发现规律后的其他问题,基本都可认为是应用问题。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应用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在应用问题上的突破,当然,也可认为是一种创新,没有基础理论就不可能有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可见,探索基础理论,重视基础理论与解决具体应用问题,都十分重要,而重视基础理论的探索就尤为重要。《黄帝内经》开篇就有这样记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故半百而衰也”。从两千数百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所指“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就可推测中华民族那时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是相当高,从而否定了现国际社会一致认定的人类平均寿命,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单调上升的发展结论,也即人类平均寿命的发展应是一个历经曲折变化的发展过程。人的寿命之所以后来大多数没能都超过百岁,是因失于养生所致,故才有了唐﹒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足见,祖国的医道对养生、防病、健康,以及治病的显著效果。
西医在《黄帝内经》问世至少约二千多年后,才从实验室走出而逐步发展起来。在西医临床药用青霉素发展还远不足百年历史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医优势的认识乃至超过我们,并愈来愈认识到西医与中医相比,在诸多方面的严重不足。然而,对西医不足之处的本质认识,我们却远不及西方。
在中医的故乡,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无疑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现中医,虽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但对中医的管理受体制的影响,却仍未从西医的管理模式走出来。若干相关政策与实施,不仅是有违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而且若干所谓标准,也是有违中医临床意义的西医化标准。中医与西医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施,都根本不同的医学,中医绝不能效仿西医也制定出雷同的标准来规范中医。其实,制定这种标准的目的,无非是在出了问题后,可以像西医那样有了追究责任的依据。这种将中医混同于西医的作法,也是一种以“标准”葬送中医的作法。中医不是不能制定标准,但这种标准必须符合中医自身规律,诸如从望、闻、问、切,制定对疾病的阴、阳、虚、实,风、寒、暑、湿、燥、火,以及气滞、血淤等的判断,是否与表象特征相符的标准。中医仿效西医搞出的标准化,其实质是中医西医化的标准,即仍属所谓中医现代化或中医西医化范畴。这种偏离中医基础理论的作法,不仅使中医的疗效大打折扣,而且还进一步严重束缚着中医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近代以来,一直遭冷处理的中医,在体制未理顺前,就尤如逆水中的行舟不进则退。须知现中医西医化下的水平,除针刺麻醉有过新进展而未加推广外,基本都是靠西医的诊断而用中医的药罢了。这种弃医从药问题的普遍存在,不正是中医自古以来就摒弃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在自身的倒行逆施吗?中医把整个头部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总称为头痛。所谓头痛亦称头疼,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气血皆上会于此。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等,均能导致头痛。若从病因分,则有感冒、厥逆、风寒、风热、风湿等之类的外感头痛;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肝阳、伤食、伤酒等之类的内伤头痛。若从经络分,则有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头痛,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头痛;若从病情的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则有真头痛、头风、偏头风、雷头风、脑风、巅顶等痛。西医的非天然化学药物对“头痛医头”确有抑制疼痛的效果,而中医则需根据头痛的不同原因,分别采用不同的天然药物医治。若中医按西医的疗法,不分头痛病因差异的选用同一种草药,或选用的草药不对症,怎么可能对头痛有好的疗效?实际上,真正能切实遵循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实施纯中医治疗的人士,现在是少之又少。
中医若不以望、闻、问、切,尤其是不以“切”脉为诊断手段,那么,中医最注重的“治未病”又将从何谈起?“治未病”是内涵丰富的预防,以及防止疾病分层继续传变的概念,他包括食疗、养生及治疗某一疾病防止另一潜在疾病发生的治疗全过程。西医只有在仪器上检测出问题,才能对症医治,而中医诊断出的一些“虚”、“实”证,西医往往凭仪器检测不出任何问题,但中医却可通过补其不足,泻其多余,使人气充神旺。事实上,正是那些师古不泥的奇缺中医人士,遵循《黄帝内经》与从中的感悟,而经常以纯中医的诊断,药物的归经与引经,对症下药,治愈了若干现西医治愈不了或束手无策的疑难病。这种事实胜于雄辩的治愈实例,在相当大范围内传播着中医本应具有的超现代医学治疗水平,传颂着中医神效的佳话,从而令目睹了中医奇效的世人,深深地为祖国医学而骄傲,发挥着鼓舞、振兴与发展中医的重要影响作用。这些用事实做出的回答,同时也有力地证实与反映了,不是中医不行,而是多数中医执业者水平不行的现状。笔者就亲自目睹了,以纯中医的诊断和据此所创的不同汤剂,神速治愈了西医认为病情危重,须立即将胆切除的患者;根治了多位西医断定为是不可治愈的长、短期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解决了甲状腺癌、胃癌、肺癌、子宫癌等癌症患者,在术后基本都要复发或发生转移的西医疑难问题;治愈了西医诊断为眼癌的患者;根治了多年膝关节积水、骨节变形、疼痛难忍、行走艰难的类风湿患者;根治了西医多年难治愈的慢性肾炎、肝炎患者;药到病除了身患高血压、心脏病而鼻腔大出血不止(西医采用各种治疗方法无效)的高危老龄患者,随后又将其高血压、心脏病治愈;根治了多年身患严重脓状样疱,瘙痒难忍的皮肤病患者;迅速治愈了多位带状疱疹患者;使长期患有西医认为是不可逆转的心室扩大、高血压、2-3度前列腺炎等病症的高龄老人获得痊愈;迅速治愈“非典”患者而无任何后遗症;等等。尤其是还目睹了适宜任何人,四季通用,以不变应万变的高科技含量《2007感冒流感清》创新方剂药,经数千人次使用至今仍无一无效案例,被使用者称之神奇一绝;以及经近15年研究所创新研制出的惟一具有双向调节、无偏性、适宜男女老幼所有人群,且又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食用糖及代用品的纯天然本草植物饮料《本草康乐》,确保了药食同源于“气味”的归经与引经功效。《本草康乐》为琥珀色、枣香、大麦茶香与甘泉之谈甜,其色香味之幽雅,口感之绵软、舒适,饮前饮后实有大不一样的感受。若饮时味觉感为绿豆汤味而非为枣香味,说明脾胃至少为亚健康,直至饮出枣香味感则表明脾胃健。这种独具的奇妙检测功能,恰是《本草康乐》反映中医博大精深的一大特征。《本草康乐》是把带有偏性的第一代茶饮料,发展为无偏性且具调节性的第二代饮料的开端,经国家检验部门认证,《本草康乐》富含纯天然的18种氨基酸,以及五脏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仅从现代医学对所富含营养物质分别给出的所具营养功效,就足以证实其独特的全面养生与调节功能。足见,中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与中医养生的神奇魅力。诸如此类以中医治愈一定年龄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是不可逆的退行性病变,治愈现代医学认为是束手无策的病症,以及免于切除脏器而得以康复的事实,都让人们在中西医比较中,看到了中医在诸多方面远高于西医的诊断水平与本应具备的神奇疗效;看到了中医的自身优势及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前景;看到了中医在认真总结特性案例基础上,探索共性,突破难点,达到了适宜通用的简单易行,实现了一定条件下的可重复性目标。可见,正是为数极为有限的真有实才中医人士,却在发挥着令众人科学认识中医、信任中医,使中医成为人人享有健康,这一贴近百姓民生问题的广泛关注医学。
那种凡丢掉中医特色的弃医从药,实际已不再是中医,最起码不是纯中医。这就如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为追求尼龙袜的耐穿、美观等现代特色而弃掉纯棉袜一样,最终的实践证实,还是穿纯棉袜既舒适又有益健康。中医弃医从药,势必将使其药也失去发展的基础,导致最终的医和药都将停滞。中医是医药不能分离的医学,弃医从药这一极其不正常的见怪不怪作法,若用药不出大问题就已是万幸,怎么可能还会有好实效?同理,中医弃医,医一丢连诊断都搞不清,还谈何中医?中医怎么能有不下滑之理!最令绝大多数国人难以容忍的是,中医在被冷落并下滑到如此地步时,竟还有人连中医为中华民族卫生健康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史实都不顾,而称中医是“伪科学”大肆诋毁中医。问题的产生,既是长期轻中医重西医与中医西医化的必然反映,也是在现西医化管理体制下,执业中医者水平普遍较低,中医院校施教内容不适宜中医发展,中医科研未按中医自身规律探索的必然反映。现中医治疗水平低,关键是纯正的中医已少到可称之可怜的地步,后继就更加奇缺。然而,诞生于中华文化基础上的中医中药谁也取消不掉,因为中医是不同于西医的另一门科学,是中华优秀文化与先进文化杰出部分的代表。你若不代表,那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就要代表,客观现实就是这样。因此,硬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按中医特征要求,不拘一格地抓高端人才,坚定不移地发挥高端人才创新能力,以创新为龙头,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更好地为健康事业服务。
中医影响世界论坛论文 (待续)
尊重史实正视现状发展中医才是硬道理(五)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