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


 
老祖宗的玩意儿,大多是在行走的路上孕育和传承下来的。譬如文学,“行人”采风而成《诗经》,“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孔夫子在游历中的一言一行被弟子们总结成“论语”,至于李杜文章等等,也多是在贬谪或游历的途中写就。又如戏曲曲艺,越剧发源于说唱艺人的“落地唱书”,“小热昏”本是卖梨膏糖走街串巷的吆喝,莲花落则是当年丐帮群雄行走江湖除打狗棒外的第二绝迹。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行走中欣赏风景,在行走中创造风景,在行走中开枝散叶,在行走中缔造煌煌五千年中华文化。
 
既是行走,便不只有坦途,也会遇到羊肠小道。现代工业的发展,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摧毁传统,我们在汽车、高铁的竞速中遗失旅途中的万千风光。500年的昆曲,200年的京剧,100年的越剧,以及林林总总数不清的民间文化形态,在“苹果”、快男超女、韩美日剧、hiphop等现代文化快餐的冲击下湮灭或行将湮灭,不得不被载入“遗产”名录。仅以戏曲而论,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剧种尚存368个,到2005年仅余267个,年均消亡2个,口传心授的传统文艺作品伴随歌者的寥落无路可走,归于沉寂。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勇于走出第一步的先行者,让延续千年的文脉得以薪火相传。北有“刘老根”、郭德纲,南有周立波、李伯清,中国传统艺术结合现代精神之后,终能化腐朽为神奇,重新绽放耀眼魅力。
 
20111029深夜,北京长安大戏院。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终于松了一口气,重排越剧《红楼梦》进京首演成功,不仅受到相关领导戏曲专家的交口称赞,更获得了普通观众的高度认可,《人民日报》将杭州越剧院誉为“中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这些年,杭州文广旗下文化院团,在生存压力和艺术追求的双重驱动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艺术为准绳,“出人出戏出精品”,呈现出勃勃生机。杭越的轰动,只是此中案例之一。
 
西谚云:All roads lead to Rome.“文化强国”的历史语境,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广各院团正以各自的方式,开启文化振兴之旅,勾勒出千种姿态,万般风景。
 
    艺术创新是探索之旅。“无限风光在险峰”,突破常规,大胆尝试,于是,有了动漫与歌剧的跨界组合,有了越剧与话剧的琴瑟和鸣,有了国内舞剧跨国合作并世界巡演的开山之作,有了东方艺术演绎西方经典的神来之笔。
 
    文化融合是突破之旅。传统文艺与媒体文化的融合,使“小热昏”登上荧屏,“飞入寻常百姓家”;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戏曲风格一新,享誉海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则令百年国粹重登时尚舞台。
 
    造就人才是孕育之旅。创建一流院团,打造精品剧目,离不开优秀的创作和表演人才。杭州越剧院倡导群星路线,浇灌出四朵“梅花”;杭州爱乐乐团则效仿先贤,派员游学西洋,造访欧洲古典音乐摇篮。
 
走向大众是文化的回归之旅。不论是“为了大众的艺术”还是“为了艺术的大众”,回归心灵,回归大众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归宿。杭越以“为大众演戏、为百姓演戏”作为立足点,坚持“小、土、精”的平民化戏路;杭杂则把百场演出送往基层社区、乡村广场和建筑工地;杭州话剧团将欢乐与艺术传递到海岛校园。
 
周末晴好,与家人行至京杭大运河畔。拱宸桥头,适逢杭越露天演出,台上“梅花”徐铭压轴,台下寻常百姓攒动,时空顷刻穿越,依稀置身三吴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