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重无轻的永远消失


无重无轻的永远消失

喻建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语出《史记·报任少卿书》。人总是有一死的,而死的意义各不相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却轻如鸿毛。这里的泰山与鸿毛全是象形物,用以表达对重与轻的形象认识。如果一个人的死是因为国家、民族、社会、集体,这个人的死亡就重如泰山;如果一个人的死仅仅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反对国家、有碍民族、破坏社会、损害集体,这个人的死亡就轻如鸿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为了鼓励人们对国家、民族、社会、集体的贡献,鼓励他们为国捐躯,为民献身,为社会不顾自身危亡,为集体不顾自身性命,常用这样的话作为一种精神促发剂。

从个体来说,死亡就是死亡,是个体的绝对消亡,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现代科学有关于死亡的研究,对于个体濒死究竟有何体验进行有有关的研探。首先对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又意外获得恢复的人中进行研探,人的死亡包括人的意识的消失,根据中国“濒死体验”者所经历的主要体验阶段可分为:生活回顾、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异常、世界毁灭感、死亡矛盾、时间停止感以及情感丧失等等。濒死体验是一种全人类的现象,但又受到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民族间的不同或是国界的不同。 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试验”,参加试验的有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死亡试验”的办法很简单:利用药物,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有的看见了彩光;有的看见了亲友;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 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 

从人的生命意义来说,个体应该为集体、社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自然也包括贡献自己的生命。贡献自己的生命是贡献中的极品,是个体最最宝贵的贡献。接受这种贡献的集体、社会、民族、国家当然视这种贡献为极其珍贵的贡献,若以重量来衡量珍贵度,这种贡献的重量绝对是重于泰山。

个体在世间的生命活动也有可能是与集体、社会、民族、国家利益相悖的,这种生命活动有时候也会牵涉到生命的终结,当个体在生命活动中与集体、社会、民族、国家利益相悖,并且从这一过程中丧失了生命,从集体、社会、民族、国家来说,自当千夫唾骂之,对这一生命体的消失绝对看成是一羽鸿毛,用重量来衡量珍贵度,其重量绝对应该为零。

就个体本身来说,死是没有重量的,绝不会重于泰山,也绝不会轻于鸿毛,就是永远的消失,是无重无轻的永远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