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创业板迎来了两周岁的生日。“10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其推出无疑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使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有了自己“专属”的融资场所。但毋庸置疑的是,创业板当初的光环早已“被褪色”,伴随而来的则是市场的质疑与争议声四起。
当初我们寄希望于创业板能够打造出中国式的“微软”、“谷歌”等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但在已挂牌的创业板公司中,我们还没有看到“微软”与“谷歌”的影子。相反,为数众多的企业背负“高科技”之名,以偷梁换柱等多种方式跻身于创业板市场。
两年来,创业板因为“三高”发行从而变成了挂牌公司“圈钱”的“盛宴”。上市公司借助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东风”,家家“圈”得盆满钵满,留给市场的只有一地鸡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登陆创业板的271家公司共募集1915亿元,是预计募资的近三倍。其中,发行市盈率超过60倍的多达137家。创业板变身为“圈钱板”、“资源浪费板”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创业板还是亿万富翁的制造“基地”与高管离职套现的“集中营”。两年来,创业板批量制造亿万富翁824人,10亿级的富翁超过百人,至于千万富翁、百万富翁更是多如牛毛。因为手中股权急剧膨胀增值,创业板高管离职套现已成一道平常的风景。资料显示,两年时间,创业板发布了近180份高管离职公告,离职高管高达495人(9月30日数据)。而创业板开板至今,高管共计减持8578.58万股股票。如果再算上那些自然人股东的减持,这一规模显然还要大得多。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中小投资者无疑是其中的买单者。
与此同时,创业板还是中介机构与创投大肆窃取市场利益的最佳福地。券商通过突击入股与保荐方式,成为创业板“盛宴”的分食者。两年来,271家公司支付的发行费用超过120亿元,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进了券商的“腰包”。不仅如此,保荐机构还通过突击入股等手段获取高溢价的暴利。另外,创投企业的入股“投资”获取数倍甚至是十数倍利润的“故事”不时在市场中闪现。
在这场“盛宴”中,只有为创业板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投资者没有分享到“盛宴”的成果,而变成唯一的“奉献者”。因为憧憬创业板公司的“高科技”与“高成长”,投资者不惜高价买单,但创业板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都整体“高开低走”的事实表明,创业板是发行人、公司高管、中介与创投的“盛宴”,却是二级市场参与者的伤心地。
按照去年末收盘指数测算,今年以来,创业板指数最大跌幅高达35%,是上证指数同期最大跌幅的2倍。这样的事实说明,创业板投资者的亏损程度远比主板投资者要严重得多。像康芝药业这只创业板最大的熊股,今年以来最大跌幅曾高达65%。而在创业板今年表现最差的十大股票中,“勇夺”第10名的荃银高科股价也遭“腰斩”。
可笑的是,在创业板两周年之际,为其唱赞歌者并不鲜见。一个“猪鼻子插根葱装象”的市场,一个带给投资者只剩下伤痛的市场,一个只知“圈钱”却没有财富效应的市场,一个投机盛行炒作疯狂的市场,注定是一个不健康的市场。此种现状如果不改变,也注定将是一个被投资者扬弃的市场。
创业板是投资者的伤心地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