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谈几年也无妨


  普京来了,作为现任俄罗斯的总理,他应温家宝总理的邀请于10月11日来华参加中俄总理第16次定期会晤。第二天普京走了,期盼已久的天然气合同大单还是没有签下来。

有关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谈判已经持续15年了。此前人们期盼胡锦涛访问莫斯科时能结束这一数十年的超长马拉松谈判,结果是没有结果。普京访华时,俄新社引用俄气公司一位官员的话报道说,尽管俄气非常希望在普京此次访华前完成谈判,但愿望又一次落空了。可以想象的是,上一次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中石油的心态与此时的俄气是一样的。没有人喜欢遥遥无期的、没完没了的谈判,但中俄的谈判还得谈下去,因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邻国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国,客观的相互需求和依赖就摆在那,而这种关系在可预见的数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普京在北京讲“我们已经接近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最终阶段”,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但这句话仍然无法确定双方达成协议的时间。普京在接受中方媒体采访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很多,不仅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也包括联合勘探、开采。天然气定价问题很重要,买方都希望便宜一点,卖方都希望贵一点。我们在政治层面不做买卖,这是两国企业之间的事,他们会找到公平合理互利的解决方案,我们不用干涉企业的事。”就我的理解,中俄两国之间能源领域合作任何重大的突破都是极其不容易的,都要经历极为艰苦和漫长的谈判。

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几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众所周知,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前苏联曾经是具有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的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上的投资严重不足也是众所周知的。我参观过前苏联留下来的有过非常辉煌历史的规模庞大的石油机械制造厂,现在还在使用的厂房不足原先的五分之一,产品也非常落后,在中国多属已经淘汰的种类。即使是这些产品,很多基层作业队还是买不起用不起,修修补补几十年前的设备还在使用。俄罗斯曾经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已经破裂了,不再完整了,至少设备制造和油田服务已经大大落后,在俄罗斯中国的油田服务和石油设备制造行业应该是有竞争力的。我原来工作的单位希望通过购买一家小的俄罗斯固井压裂公司作为战略跳板进入俄罗斯。目标选定后,我先后7次访问了俄罗斯,并与买家签订了总价为1250万美元的买卖合同,目标公司的主要领导和员工也都支持这桩交易。俄罗斯政府的批准程序最后一个步骤是反垄断审查,我们聘用的俄罗斯律师告诉我们反垄断审查已经完成,不日即可拿到批准文件,并购程序即将完成。当我们组织干部队伍进入目标公司并在当地筹备接管仪式时,律师传来了坏消息:普京总统办公室召集了程序之外的“超级委员会”否决了我们的项目,没有理由,就是不同意。我们理解的原因就是我们并购方是中国的央企,俄罗斯不欢迎中国央企进入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领域。

几年过去了,除了向中国出口原油的总量有所增加外,中俄两国的石油企业在联合勘探开发方面的合作尚无重大突破,谈了15年的天然气价格也还没有突破。普京讲“我们在政治层面不做买卖”,其实,石油天然气从来都摆脱不了“政治”的参与,石油的政治属性是生与俱来的,它无法脱离政治。

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确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致中俄学界一度有一种说法,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公式”就是“俄罗斯能源换中国商品”。这是事实,是两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摆脱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的状况,而俄罗斯则希望尽快改变其过分依赖能源资源出口的经济模式。

合作是双方的事,只要一方不满意,合作就很难一成不变地继续下去。普京此次访华很希望能扩展中俄“经济合作公式”,希望中国在增加购买能源资源的同时也增加对俄罗斯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次普京访华期间签订的协议一半以上是有关投资和技术合作的。从一个甲子的历史来看,由于进步的速度不同,在资金和通用技术领域中俄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在能源资源其他大宗自然资源方面,俄罗斯的优势更加明显了。

21世纪的今天,国家的竞争能力更多是体现在其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中国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和商品上也有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在与俄罗斯谈判方面,我们不是劣势的一方,时间在我们这边。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和欧洲LNG现货市场的出现,使俄罗斯在天然气出口方面寻求突破的压力巨大。全球天然气市场新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中国肯定会在新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要应对得当,竞争中也不会处于下风,也许再多谈几年对我们会更有利一些。届时,LNG的市场会更大更成熟,我们的非常规天然气也将形成规模。虽然减排压力还会很大,但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面临更大压力是恢复经济和解决就业,中国维持一定比例的煤炭使用份额依然是可以选择的。

与俄罗斯谈判除了实力、有理、有节外,坚定与耐心也很重要,我相信,时间在中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