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舆论信息不真实,以此决策有问题


  敬爱的温总理,我要向您告状:时下的房地产舆论太不真实,极易产生误导。

  

  明明房价在快速上涨,不少媒体却说调控已见成效,房价大跌;明明限购令非常准确的击中了炒房者的七寸,却有一沓以上的报刊网络与经济评论界人士大声反对;个别城市地方刚刚出现一点商品房价格向下变动的现象,就大喊大叫房地产业要出事了。

  

  此种舆论表现似曾相识

  

  都是中央调控政策出台不久,先由媒体进行夸张性报道,某某某地方商品房价格直降多少元,某地区楼市大跌,某市出现退房潮;而后便是经济评论界人士质疑继续调控有无必要,房地产会拉动多少多少行业的发展;再后来就是房地产大腕齐聚央视或者某个影响较大的地方电视台,表情沉重、言语哽咽,好像过不下去的样子。再加上近来以影响社会稳定为说辞的恫吓:如果房地产下跌40%,将是中国的灾难,中国金融业将会出现巨大的问题。

  

  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表齐声哭,其代言人晓之以理、动之以吓,加上接最后一棒的买房者动之以情、声泪俱下——然后,在夸大了的房地产下跌事实面前,住建部、银行、建材钢铁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思想动摇,暗中倒戈。中央政府放松执行或暂不执行已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形成事实上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终止,结果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功亏一篑。

  

  今天,我们再次看到房地产利益集团及其代言人此次塑造中国社会舆论的几步方略:先是说中央的调控政策是及时的,是组合拳,会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见调控政策迟迟不见效果,马上又说中央从来没有说让房价下跌,只是希望房价不要涨得过快;再说,大家不要着急,调控政策产生效果是有时间周期的。私底下又在博客或其它地方说:房价会长期涨下去,现在不买房是傻瓜。随后,又在一两例并不典型的郊区房价下跌上做文章,大肆宣传北京等大城市房价已经大跌,调控已达到预期目的。

  

  可是事实怎样呢?一年多过去,房价指数持续上行,三线四线城市甚至出现快速上涨的行情。看见主管领导不为他们的说辞和描述所动,且加码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限购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知道此举的要命性质,房地产利益集团利用多数主流经济学家一直以来反对行政干预市场的原则立场,上演了一出与经济学家联合的反对限购令的闹剧,什么“需求怎么能够靠行政命令限制呢?”“一时的限制,必然导致限购政策取消后的房价大涨,”“购买房子是消费者的权力,我们怎么能限制国民的人权呢?”等等观点一时间甚嚣尘上。

  

  由于这些舆论是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出笼的,更由于08年的经验教训和高速发展的通胀威胁,因此终未能影响领导坚持调控的决心。但是这种较为强烈、较为一致的舆论鼓噪还是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由于一边倒的舆论质疑,使得限购令政策受到各方误解,使限购令在各地方提出和实施中受到严重干扰;不少城市反复拖延执行限购政策的时间,一些地方政府还利用限价不限购的政策阻止限购令在本市落地;各地房价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继续涨升,甚至大涨。

  

  极少数的房价下跌个案,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的房地产形势

  

  由于特大城市受到愈来愈大的房价疯涨、民众不满的压力,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特大城市开始比较认真的执行限购令。更由于银行业过去一年因贷款发放过于宽松造成相当大的问题,人民银行采取了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的紧缩政策,方才使得国庆过后个别城市出现了少数楼盘降价个案,出现了极个别楼盘因降价遭到业主抗议和退房的情况。

  

  这算什么呢?在一年八九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总量中,这点价格向下变动的房子的销售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完全用得着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言人说法:不要着急,房价是否下跌,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真正见到效果,要看10月、11月、12月、明年上半年乃至明年全年的总体房价走势,要看国家统计局房地产价格指数变动的权威发布。并且这其中还要注意统计数字的准确性,不能再搞去掉高价房价格数据,加上降价幅度最大楼盘的房价数字,从而在买房者根本未感觉到房价变动时,就说房价已经下降20%—30%。

  

  笔者以为,当前中央政府不仅要坚定调控房地产的信心,而且要严格检查限购令执行的情况,保障房建设的情况。现在保障房进行了检查,限购令执行情况的检查似乎还没有进行。不然的话,此轮房地产调控就有可能在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涨升的背景下,在持币观望者与伺机炒房者再次冲入特大城市抢购商品房的条件下,再次出现功亏一篑的局面。

  

  因为我们的房地产有连续10余年大幅涨升的历史,个别地方个别楼盘的价格下跌,对全国不少地方房价走势而言,几乎没有感觉。中国的商品房已经被众多经济学评论者看成是像邮票和黄金一样的东西。有了这样的全民族经济生活经验,要使现在政策认识分歧很大、检查落实力度有限、管用的政策措施较少的宏观调控达到目的,是很不容易的。

  

  应重塑房地产舆论平台,以保证各级决策者获得较为客观的信息

  

  媒体现在又要开始新一轮房地产商哭穷,经济评论人士大喊房价下跌将危及银行、减少就业、造成整个中国经济硬着陆,进而造成整个社会不稳定的舆论集中鼓噪时期(让人颇为不解的是,在房地产价格飞涨,不少城市房价一年动辄涨升30%、40%,通胀压力巨大的时期,怎么就没有见到多少舆论平台或经济评论人士谈论由此带来的对国家经济健康运行、对银行乃至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威胁)。各地方政府和各主管部委又要开始进入房地产调控取得巨大成效的乐观情绪主导的时期,决策者又到了被吹风要掌握调控艺术和辩证法的时期了,“房价过快上涨不行,过快下跌也不符合中国国情,要适度调整政策呀”等等经文又会被重新念起来。

  

  明明刘明康主席说了一句实话,而且是在中国房地产调控屡调屡涨、不见效果时应该讲的话。可是马上就有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言人竭力反驳:“住房是投资品,刘主席不了解投资品价格变动的规律,一旦房价下跌40%,投资品甚至有下跌到零的可能,此将严重影响中国金融业的安全”;“房地产还是支柱产业”。我们要问的是:房地产下跌25%以上不行,下跌40%、50%更不行,有巨大的危害。那么房价上涨50%甚至100%有没有危害?会给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中国金融安全带来怎样的问题?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怎样的威胁?这些问题,各位房地产大腕和经济评论人士怎么从来没有见你们论证一下呢?

  

  时下,中国报刊、电视乃至网络软广告太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太过明显,像房地产这样的强势利益集团话语权过大,不平衡的舆论严重干扰了各级决策者对房地产真实情况的判断。中央政府如果仅凭一些报刊网络连篇累牍的文章和呼吁,就认为房地产调控出现了重大变化,误判实际形势的可能性会非常大。房价向上变动,调控效果不明显时,各位专家都说要观察一个周期,才能看清宏观调控是否有效果;现在极个别的楼盘出现一点半点打折现象,宏观调控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不是也要等上一个周期,等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的严格统计数字出来之后,才做判断呢?

  

  鉴于目前中国房地产形势判断的复杂性和各方认识的巨大分歧,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真实信息和社会真实反映难以被媒体如实报道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是不是可以开辟一两个全国性的较为中立、不接受任何广告、不对不同观点进行过多限制的网络论坛或者报刊,以此作为平台,开展房地产政策及其执行效果的大讨论,接受各方面人士尤其是接受与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言人意见不同的学者和民间人士的意见,倾听民声,了解房地产调控真实效果,宣传中央调控政策方针呢?这比政府一两个部门及其领导讲讲话、定个政策,而报刊网络舆论一味质疑和持反对意见要客观得多、效果好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