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才排难野史


  急才排难野史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话不假。一部血淋淋的封建社会“文字狱”史足以证明。在苛待臣下,喜怒无常的封建帝王面前,说话为文的确要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否则,无罪也会获咎,小有过错则会惨遭杀戮。

  不过,冲撞了帝王,最终凭借急才化险为夷的不辩之才也是有的。这种急才排难的野史,值得一书。

  据史籍记载,明初,洪武帝朱元璋设坛祭天,由词臣以皇帝名义起稿,代写祝告文。不承想起稿人没有在皇帝的祝告文用上用作皇帝自称的“朕”字,却用了“予”“我”两字作为皇帝自称。朱元璋认为执笔者无礼,要加罪于他,所有讨论过文稿的人也将被定罪。就在这危急万分之际,有个名叫桂彦良的大臣,为他们辩护。桂彦良假装顺着朱皇帝去指责他们。说他们拘泥于古典。商汤在祀天的文章里对天自称“予小子履武”(意为我是你的小儿子,在行路、走步),又用过“我浆我飨”(意为我以浆,以食祭祀,请受祭者享用),现在的儒生竟然还照商汤的旧文,在祝告文里用了“予”“我”两个字,以至劳烦主上谴责。桂彦良说得巧妙,不过用了古之商汤的旧文而已。这一番言词,终于使朱元璋取消了对词臣的罪责。

  还是这个朱元璋,有一次忽然游兴勃发,让百官陪驾,游览莫愁湖。途中,朱元璋忽起“垂钓”之兴,便在莫愁湖钓起鱼来。可是钓了老半天,半条鱼没钓着。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怒,把钓鱼竿一甩,竟然要拿地方官问斩。这时,名才子解缙走到皇帝身边,随口吟诗一首。诗曰:“七尺丝纶落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乐不可支,不仅赦免了地方官,还重赏了解缙。

  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纪晓岚,十分聪明,很有才华。在乾隆皇帝面前,他就曾出过两次有掉头危险的差错,最终还是凭急才化险为夷。有一次,乾隆皇帝去看望支持修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适值天气炎热,挥汗如雨,再加上纪氏又是个胖子,脱了上衣,打着赤膊在工作。一听见皇帝驾临,纪晓岚穿衣不及,慌了手脚,一下子就钻入床底。呆了一会,纪晓岚料想皇帝已去,于是在床底发问:“老头子走了没有?”岂不料乾隆尚未离开,一听见纪晓岚出言不恭,不禁厉声喝问:“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纪晓岚自知闯祸,只得硬着头皮辩解:“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天地之大德为元;元者,善之长也,又谓之“头”。子者,男子之美称为“子”。合为“老头子”。乾隆听罢哈哈一笑,道:“算是说的有理,赦你无罪。快快起来把衣裳穿好。”

  另有一次,纪晓岚给乾隆书写摺扇,把王之涣的《出塞》诗写漏了一个字,乾隆看了之后指出了纪晓岚的错误。在封建专制时代,臣下奉命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纪晓岚情急智生,很镇定地说:“这不是诗,我这是用王之涣诗意填写了一首词。王之涣的原作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写的这首词却是这样断句的: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纪晓岚的机智和捷才,令人惊叹。

  像纪晓岚这样将错就错的急才作诗之事,其实早在明朝就发生过。明学士冯成修入仕后,一天,皇上召他到御园弈棋。忽见一鹤自远方飞来,皇上想当面试试冯的才学,即以此为题,叫冯成修即席赋诗一首。冯不假思索,立即挥笔疾书;“远望天边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下两句还未写出,那只鹤已飞近亭畔。一看,原来是只黑鹤。皇上疾言喝斥:“这是黑鹤,你以白鹤吟诗,是犯欺君之罪。”冯成修先是一怔,随即笔锋一转,接下去写道:“只因啄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一座之人,无不叹服冯成修的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