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央企首先服务了谁?--安邦咨询评论


垄断央企首先服务了谁?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中央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不但在国内占据着各个行业的龙头地位,把民营企业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在国际上也令众多跨国企业望而兴叹。不这,正像我们以前说过的那样,央企虽然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却是非常有限的。表面上,央企是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而实际上,央企主要还是为自己服务。
先看看央企的利润。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近日透露,预计央企2010年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了25.3%。从2004年到2006年,每年央企利润平均增长1500亿元。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说,“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个中石油”。此后从2006年到2009年的利润分别是7546.9亿元、9968.5亿元、6652.9亿元、7977.2亿元。虽然央企大赚其钱,但央企的股东——国家从些巨额利润中却得不到更多的好处,因为央企上缴的红利非常有限。虽然从2011年开始执行新的上缴比例,但也只是调高了5%而已。不仅如此,这几年央企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绝大部分被以各种项目的名义返还给了央企,比如,对石油巨头的巨额补贴、为东航的大规模注资皆来源于此。而这些钱大部分留到了央企自己的手中。就连亚洲开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0亚洲发展展望更新》中也认为,目前中国央企给国家分红不足,使得不断增长的利润并没有通过再分配回馈给社会。
相比之下,央企的这些钱用在自己职工福利上却毫不手软。据媒体报道,中石油曾在北京团购8栋楼,之前预计售价达23000元/平,但中石油员工以8170元/平的价格团购了上千套。有民间传闻中石油以11500元/平买了之后再出售给职工的,虽然中石油否认了这一传闻,但具体资金来源及分配方式依然引人关注,这中间的巨大差价是靠团购就能解决的?除了买楼一事,更不用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时的福利了。这也是为什么将要推出的收入分配改革要明令针对垄断企业了。当然,会有多大效果还在两说。此外,不但有自留利润,国家在政策上也没少支持央企。比如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政策,是在2008年11月原油价格下跌至低点时出台的,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走高,国内成品油铁定要持续上涨。
央企领导们的在职消费就不提了,在职工福利以外,央企这些自留利润用于做什么去了?除了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开支及项目维护投资等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拿去“自由发挥”了。近几年,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让人眼晕,这里不能说没有央企的“贡献”。一边手里有闲钱,一边是房地产的巨额利润,央企进入就太自然了。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在海南调研时发现,在参与海南的房地产投资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中粮这些大国企就非常“积极进取”。因此,以至于在中央进行楼市调控之时,国资委不得不下令非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此外,这些垄断企业手里的钱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数字,想盖大楼一次就能掏出几十个亿,装修也要花上几个亿,更传闻中石化大厅一盏吊灯就值数百万。由此可见,这些垄断国企的利润花在什么地方了?简单计算一下,从2007年到2009年,央企上缴的红利共1572.2亿元,而3年里央企利润却超过2.4万亿元,据此,央企3年来上缴红利比例仅为6.3%。这边大手大脚的花钱,那边中央要上调红利上缴比例就让央企觉得压力大了,此次红利上缴仅上调5%,不能说没有央企在其中施加的压力。
有人说,央企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让我们看看实际情况如何。有关数据统计称,全国75%,甚至80%以上人员的就业问题是由中国的民营经济解决的。国企在吸纳的就业人数上仅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8.2%,其中,央企能够创造的就业岗位比例就更少了。事实上,当年央企改制上市时,剥离了大量社会性资产,把大批亏损企业和就业人员甩给了政府负担,而自己转身以轻松的身姿迈入资本市场。事实上,这种甩包袱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止过。2005年之后,为了央企“干干净净”整体上市,国资委还专门调配力量,把“包袱”交给托管公司进行处置。同时,随着央企近年来扩张步伐不断加快,收购兼并了不少地方国企,但由于这些地方企业经营效益逐年下降,已经产生了让央企再次甩包袱的可能性。而这些企业多年来已基本丧失了独立经营能力,一旦被央企剥离除去,大批职工可能会面临开不出工资,甚至被裁员的结果,会再一次让全民承担这个包袱。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央企当然对国家做出了一些贡献,不过这是它合法存在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央企已成为了国内特殊的利益集团,它的贡献并没有让老百姓得到多少实惠,甚至国家也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利益。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央企最大的贡献不是服务人民,也不是服务于政府,而是首先服务于央企自己这个特殊的利益集团。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