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出现破釜沉舟式的房地产调控--安邦咨询评论


中国可能出现破釜沉舟式的房地产调控
201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数据可以得到反映:经济增速10%,GDP总规模超过37万亿人民币,政府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超过2万亿。可以归纳为“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腰包鼓胀,卖地收入高涨”。
然而,中央倾尽全力调控房地产,结果却相当不理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前11个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了7.7%;而据中国社科院的预计,2010年中国房价上涨15%。对于高房价,社会各界仍然怨声载道。面对全社会的不满意,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房地产问题连续展示强硬表态。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底表示,去年两轮楼市调控措施落实得不够好,他要在任期之内力争使房价回归到“合理价位”。李克强副总理也强调,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官方舆论也在为进一步调控造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称,落实楼市调控政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要依托地方政府的有力执行。而中央电视台在访谈国务院智囊人士时,更直斥“有些地方政府就是卖地的大公司”。
显然,政策的矛头正在直接指向地方政府。的确,地方政府是去年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任凭调控严厉,卖地收入仍一路高涨: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2万亿元,其中成交金额前20名的城市高达1.24万亿元,比2009年的9230亿元增幅约为34%。2010年北京、上海、大连3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大幅度超过千亿元,分别高达1628亿元、1530亿元、1117亿元。土地出让金对地方财政的重要性继续增加,北京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全年财政收入(2353.9亿元)的近70%,而上海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占财政收入(2873.6亿元)的53%。
如果中央对去年房地产调控的成果感到恼怒,那么对象肯定就是地方政府。从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中央政府本来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业创新,却一再被房地产调控牵制住精力,事实上,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被房地产调控绑架了。
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中国未来在宏观政策上面临着三大风险:
第一,受制于房地产调控,中国的宏观调控有全盘崩溃的可能。房地产在中国既是一个吸金的黑洞,又是一个炮制财富和资产泡沫的源泉,以至于众多道貌岸然的央企都忍不住扎堆进入房地产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成了卖地建房搞房地产的进程。中央政府推出了2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就在这两年,仅仅土地出让金一项,地方政府就总共收入了大约3.6万亿元!也就是说,中央花钱刺激经济,结果资源经过一番转化,几乎都变成了地方政府预算外的财政收入。房地产正在变成一个搅动银行、财政、市场和全社会的庞然怪物,它使得宏观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以至于实施宏调的国务院存在的必然性都被打了折扣。
第二,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达到新的高峰期。过去,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在整体上仍然一致,在政府系统的运作上仍然能够保持一致。然而,现在这种情况出现了关键的改变。由于中央在房地产调控上屡控屡败,其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出现了重大冲突。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已经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及执行的权威和效果都形成重大挑战,所以民间才有“总理管不了总经理”的讽刺。我们的观察显示,面对房地产“利益共同体”,现在中央政府部门的利益已经高度一致,意见也前所未有的统一。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官员的一系列表态,可以作为观察的窗口。
第三,房地产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迹象,可能迫使深层体制改革提前启动。毋庸置疑,当前中国的很多社会不稳定现象与土地和房地产有关,财产权和生命权这些人权底线,都会因为土地和房地产中的巨大利益驱使而被屡屡突破。这些矛盾、冲突激化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在积聚改革势能。一旦这些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有可能逼迫国内的深层体制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在还未充分准备好的情况下被提前“引爆”。而2012年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转折点。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有鉴于此,如果要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中央有可能对房地产进行破釜沉舟式的调控,甚至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冻结市场交易。我们过去曾分析,不让银行拖下水可能是房地产调控的底线,但现在看来,当更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存在时,银行的利益也是可以牺牲的。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