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陈红在春晚上的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多少游子、父母的心声。
但现在为人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已经不仅仅是你个人的意思,1月5日的《山东商报》报道,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出炉,强调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子女“常回家看看”将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
“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我们不知道这是喜,还是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开始传续的最基本的亲情,现在却要用法律来约束,谁之过?氟塑料泵
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迈入老年社会的行列,而且人口老龄化的态势现在还在加速发展。在我国1.67亿老年人当中,其中就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子女不能做到“常回家看看”这其中也有社会的原因。讲个小故事:Z和Q和P是属于上下级关系,Z最大。一天Z和Q商量捉弄下P。Z对P说:“从现在起,你每个月必须到我这而来报道6次,否则你的福利将成浮云。”P很害怕,就去找Q:“我每个月要去Z那里报到,而且不得少于6次,你看能不能……”Q说:“没关系,你去吧!但我们规定每个月的放假时间只有4天,其余两天是要扣工资的……”隔膜泵
和父母近的还好说,那些游子们有时候不能“常回家看看”也是生活所迫。如果要让子女常回来看看,首先是这些人的的工作单位能不能准假(尤其是私企),其次是经济条件。回家不是一句话,依照现在的消费水准,包括现有的交通条件,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在忘家心叹。与其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倒还不如规定全国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必须每月放几天孝心假,工资奖金照发,更具有操作意义。
客观是归客观,但能不能“常回家看看”却并不能因为有现实条件的限制就完全推到社会头上。现在的假期也不少了,很多正规的单位还有双休,但是这些时间里愿意跟父母呆在一起的人有几个呢?即便回到父母身边,能做到爱老敬老,帮老人分担家务的又有几个呢?大多数还是吃喝玩乐居多吧。问题的根本还是在教育上,曾经,中国人都明白孝道的真实含义,知道孝道关乎家庭的兴衰、个人与子女的健康以及前途与命运,现在真正能这样理解孝道的人已经不多了。螺杆泵
本属道德层面、教育层面的事情,却想着用法律来规定。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回家看自己的时间少了会去法院起诉,我们难道还能把那些不常回家看看的人都绳之以法?如果不能,这法律就不能执行,没有执行力的法条最终会损坏法律的权威。
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不能脆弱到要靠立法来维持。
“常回家看看” 入法是喜是忧?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