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属于私人的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当年鲁迅在《祝福》开篇这样写。旧时代列车已经远去,在这个新时代的旧历年底,彼此祝福,享受幸福,应该属于每个普通公民。

  英国哲学家休谟这样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春节,就应是赐予个体幸福的节日。今年春节,我没有选择回苏北老家乡村过春节,但我还是会在想念远方村镇上那些已经模糊的人和事,遥祝故乡亲人朋友都能够幸福快乐。现在,城市的天空也已经弥漫着新春的气象,火树银花闪动着欢欣的气象。这时候,我都想希望自己能够收拾心情,轻松地沉浸于祝福的喜庆中。

  “一定要幸福”,这句话,在过去一段时间,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听到过人们这样彼此勉励。凭心而论,平时听到这种鼓劲论调,我多少会觉得有些恶俗。也许是与自己从事的批评职业有关,面对过太多的社会不公,看到过太多个体权利与尊严遭遇损害,我觉得,孤立地诉求个体幸福的行为,真的很有些无聊与无趣。

  春秋时孟子就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而,几千年的历史烟云仍然驱散不尽传统的“大国小民”思想。但是,现在到了春节,我又觉得更应强调个体幸福的意义。因为这个节日现在已经属于我们每个普通人。了解中国农历纪年的历史,就会知道,春节的祝福曾被赋予过太多的政治意义与宗族礼教。那时的祝福属于帝王与权力,那样权贵在祭祀天地时虽然也会表达给予庶民恩泽的祝福,但浓厚的幸福其实只是属于他们自己,到普通老百姓那里就太过稀薄了。那个可怜的祥林嫂在鲁迅《祝福》里惨死,就是最好的证明。

  昔日的政治意义与旧式礼教在今天的春节已经得到很大程度消解,尽管传统的“风雅颂”中“颂”文化还是会通过春晚之类的繁华场景进行展示,但是,人们已经越来越懂得走出那一片歌舞升平的庆功犒赏式国家桃花原,知道珍视个体幸福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事。而在经过太多国家盛世的尽情铺陈之后,在明白自己身处一个国富年代之后,人们却发现在国富与民富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断裂地带,这当然是一种无奈。于是,在平时诉求于制度解决之外,到春节这样的休闲时光,让每个公民都努力寻找属于个体生命的幸福安慰,就不仅仅是一种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一种自然救济的行为。

  幸福到底在哪里?幸福其实就在每个的心情感受中。传统的春节是中国最有人情味的节日,它包裹的亲情元素与伦理价值,就是疗治与慰藉无数人现实疲惫与心灵伤痛的良药。做为儿子,也许你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爸爸,但是你那平凡的父亲却可以让你真切感受到什么才叫真正的父爱如山。也许在职场失意,仕途暗淡,但是,回到那个叫做家的地方,你却可以通过爱途,再次充满信心的踏上征途。

  我记得匈牙利作家英里兹在短篇小说《七个铜板》开篇时说的,“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是神明注定了的。”那篇小说中母亲,穷到连买肥皂的七个铜板也掏不出来,不过,她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地凑,孩子们在抽屉缝里找到了第六个之后,还差最后个铜板,就在无以为计之时,一个过路的人把身上仅有的一个铜板,塞进这家孩子的手里。那个破旧的小屋里,有了笑声。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在国家与市场之间,还有强大的社会。而能够提升我们幸福感的,除了国家层面的制度公平,其实还离不开社会的公共精神、社区自治以及公益行动等等。

  这实际就赋予了我们彼此祝福的价值意义。是的,让每一个普通人拥有幸福,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被生活热爱。不管你处于社会的哪个一个阶层,经历过怎样的家国叙事,在春节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打开一条心路,来通向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