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菲律宾(中)


国际水稻所(IRRI

 

位于马尼拉南面的国际水稻所是隶属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IGAR)下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于1962年,最初的启动资金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据说当年也曾经想在中国其建立本部或者分所,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允许,所以就建在了菲律宾。

 


设在菲律宾马尼拉南面的国际水稻所

 

国际水稻所每年数千万美元的研发经费主要来自世界各捐助国的捐助。在这其中,美国、日本、欧洲是比较重要的来源。目前,由于水稻作物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宠”,世界各国的捐助也不断增多。现在,国际水稻所每年收到的的捐助经费高达创纪录的六千多万美元。

 


国际水稻所的捐助国家和国际组织

 

当年,菲律宾政府在菲律宾大学边上划拨了500公顷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一比索(现约合人民币0.15元)的租金,无限期租给国际水稻所使用。国际水稻所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和保护国际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培养世界各国的学者和学生。

 


在国际水稻所学习和接受培训的各国学生

 

全世界的各地的农业种质资源除了由各个专门的研究所在当地进行备份保护以外,还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和瑞士的山洞建立永久性冷库进行保护。听起来颇有电影“2012”的气氛。

 

目前国际水稻所收集和保存了世界各地的水稻种质资源11万多份,并且可以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国研究机构和育种家使用。任何人只要登录其网站,指明所需的材料,并签署免费分享协议,即可免费获得该材料。

 

国际水稻所的种质资源主要分为锡箔纸封存和铝盒保存两种保护形式。前者放于零上四度的低温库中,种植资源可以保存30-40年;后者放入零下18度的冷库中,种质资源可以保存100年以上。国际水稻所每年繁殖其中大约10%,用于更新材料和提供免费发放的样品。

 


可以保护种质资源100年以上的负18度的冷库

 

 


收集和整理种质资源

 

在国际水稻所的正门前的一片稻田里,做了一项著名的试验。在该田块,从1963年起,已经连续种植水稻141个季节(每年2-3季)。在该田块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只是施用化肥,没有施用任何其它有机肥料,并且在收获的时候把全部秸秆收走,没有进行秸秆还田。结果发现该田块并没有发现有机质下降和土壤板结的问题。这一通过多年试验得出的结论与传统的理论大相径庭,这一现象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这就是著名的试验田,连续种植水稻141和季节,没有施用有机肥

 

尽管如此,相对于国际社会的大规模投入,国际水稻所在杂交水稻发展方面的研发成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原因也许是多重的。一方面,在许多国际机构中,由于缺乏有效的业绩评估和考核指标,大家的工作更加没有压力和“随心所欲”,突出的业绩也就不值得期待了;第二,杂交水稻产业的发展是科研、生产、推广、市场和服务的结合的结果,亚洲各国政府对待杂交水稻的支持力度不一,政党政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差,国际水稻所的工作更多的还停留在技术和学术的层面也就不令人惊奇了;第三,在国际水稻所也缺乏像中国的袁隆平院士一样的领军人物,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能够以其影响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国际水稻所自己研发的人力播种机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国际水稻所也面临研发和管理的转型。比如说,以前的研究成果都是或者免费提供给他国使用,或者以非排他的形式进行转让。但是由于这些成果商业化进展并不显著,对当地的生产的贡献不十分显著,有悖最初的设想,所以,现在国际水稻所也考虑以“排他性协议”的形式转让其研发成果给私营公司,使其技术或品种迅速推广形成生产力和,最终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国际水稻所虽然是国际社会共建的非盈利性组织,但是它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安排也体现了各国的利益。比如其所长必然是由美国人出任;日本在非洲牵头的项目把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水稻大国排出在外。

 

国际水稻地处热带,所周围的环境山清水秀,是一个不错的潜心研究和养老的去处。前中国的第一副所长王韧曾经对国际水稻所的运作大刀阔斧低进行了一些改革,并组建了品质实验室。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改变其四平八稳的运作风格。

 


国际水稻所所处环境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