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知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三十年CISC,三十年RISC”呢?
大约在三十年前,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David Patterson发明了“RISC”这个术语(或概念),意思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随后,相应地有了“CISC”的说法,即“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也就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初看起来,RISC似乎不如CISC“高级”,CISC的工作效率可能要比RISC更高一些。但是,用晶体管集成电路物理地实现它们两者,经过大量实践,人们终于发现“事与愿违”,前者(RISC)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性能高,而后者(CISC)则完全相反。这要怪谁呢?
从历史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IBM把PC个人计算机的核心主导大权交给了微软和Intel(IBM犯了大错!),前者搞操作系统(DOS),后者搞处理器(CPU)。IBM认为PC是个“小玩意儿”,不如大型计算机“来钱“,直到最后把整个IBM的PC业务全部卖给我国联想(大傻帽儿一个)了事。可是,这三十年来,微软与Intel两人唱起了“双黄戏”,一唱一合,顽固坚持CISC路线,搞X86处理器,搞“大而全”(系统复杂好赚钱),拼命反对IBM与苹果(拼死坚持RISC路线)。
2009年1月27日,苹果iPad问世,其处理器A4(实际上是单芯片系统SOC,里面集成了GPU)是RISC的一款杰作(确实漂亮!)。从此,RISC(计算机)翻身了,扬眉吐气,新的三十年开始了。一句话,RISC时代终于到来了。你看看,现在什么都是上网设备,有哪个不是RISC(计算机)?(注:ARM处理器就是RISC的代表作品。)前天,我说Intel的MeeGo不顺心,就是指MeeGo喜欢CISC,老想吊死在CISC上面。1月18日,Ubuntu抓住Qt(单芯片系统SOC设备上面的最佳图形界面代码库),实质上就是想搭上RISC这班车。有人说我啥也不懂,但是,至少我不会搭错车。
微软说将来Windows 8支持ARM处理器(即RISC)。这很好。但是,做起来很困难。Steve Jobs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他为苹果在正确的(RISC)方向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Linux在RISC上潜力无穷,来日方长。谷歌的Chrome OS计算机就是RISC(ARM处理器)。试想,移动互联网设备必须时时连接在互联网上,不用RISC架构(省电)不行。万利达(Malata)上网本虽然采用了Android操作系统,样子不错,性能不坏,但是采用Intel的CISC(X86处理器)架构,耗电很大,不是个好办法(拿在手中略感发热)。
我说,Linux进入中国,是“先结婚,后恋爱”,指的就是Linux随着RISC这班车进入了中国。想在RISC上面安装盗版XP,那是白费劲!在2011年,国内大牌计算机厂商要想推平板电脑(RISC机型),不用Linux根本不行。实际上,不是什么人发了大善心要推广Linux,全是RISC商机好赚钱给闹的。十几年来,我不断鼓吹Linux算是白搭了!
说明:1月18日,Ubuntu领头人Mark Shuttleworth先生说:“Ubuntu不做DOS的替代品”,第一层意思是Ubuntu不想和DOS那样被随意卸载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Ubuntu根本不想做CISC上的操作系统,就像DOS那样。中国OSS推进联盟秘书处对这句话的理解完全错了(至少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