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春运挤车的对策


1990年以后,在春运期间我仅坐火车出门过两次,深感春运涌挤的韵味。一次是1993年,从黄山开会回来,是乘鹰潭到上海的火车从车窗爬进车箱的,火车行李架上都坐的是人,几乎都是从江西到上海去打工的农民。一次是2004年,到镇江下午3点半,几班火车到站无法开门。到深夜11点半才挤上火车,是乘准北到上海的火车,火车上是人挤人,从镇江站到常州才有了座位,等我们到苏州下站时,车箱中部站的人才有少数坐下来,他们说是从准北到上海去打工的农民,从准北上车一直是站着的。
近年来,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路在增加,车在增加。然而,今年春运汹涌的客流仍然打破了人们的乐观。据扬子晚报报导,春运刚开始广州车站就出现了4万人排队买票的壮观场面。在短短的40天内,我国的火车、汽车、飞机,要把近19亿人次的旅客输运。中央党校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天勇预测,我国正处在农业化向工业化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预计未来20年内,将有2亿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1年增加1000万人次。农民工人流主要集中在40天春运期间,一位交通业内人士说,一年365天,总不能为了40天的客流,就多修路多买车,平时让资产闲置着。
这位人士的话其实已经找到了春运涌挤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那就是农民工的安置。春运期间,另一个涌挤的学生流比起农民工人流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只要解决了农民工这个源头,春运涌挤的客流就会迎刃而解。如此那就要诀别苏式社会主义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模式,放弃阶梯式改为平列式投入的方法。现在一方面上海这些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潜力已经挖尽,到了要向外分流的地方。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明显投资不足,形不成经济建设吸引人的中心。国家只要把资金财力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的做法,改为投向鹰潭、准北这些中小城市,使之发展起来吸引周边的人流就近流动。再一方面,国家从技术管理上扶持县区(县乡之间的一级)级经济的建设,发展农副业加工和开发农业服务项目,加强区县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使县区形成吸引人流的卫星城市,那么就会减轻40天内整个国家大规范内的人口春运大迁徙。
国家建设适度集中资金财力,建设重点工程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作为国策,为其政绩涂脂抹粉,将各地财力最大规范地集中起来,做一些卫星上天的靓点和高的GDP。到头来只能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整个国家虽然有一两点装饰品,但是整个系统却瘫痪了。
2004730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