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冲突孕育的新商业生态


  2010年已近尾声,今年的中国商界上演了多出戏剧性的冲突。国美控制权之争、阿里巴巴与雅虎的控制权话题、富士康跳楼事件、富豪慈善晚宴引起的“裸捐”热议,当然还有腾讯与360的3Q大战、“牛奶公关”等等……我是推崇和谐的,但是,我觉得和谐不是把矛盾掩盖起来,而应该是在直面矛盾中,寻找新的平衡、寻找到一种新的共存规则。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冲突矛盾其实都酝酿着积极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创造一个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商业生态。

  我常常说自己后知后觉,中国企业界有两个价值主张我一直跟着在做。一是我们作为一个动物,作为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态,那是空气和水。这一点,我要感谢王石、马云,他们让我学习了很多,我也开始为改善我们的环境在做一些事。二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法人所需要的生态,那是我们面对法律环境、舆论环境、竞争环境,那叫商业生态。这一点,我非常感谢柳传志先生。4年前,他形象地提出来“让空气湿润一点”,我觉得受益匪浅。今年发生的许多事说明,在新商业生态的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首先,这个新商业生态呼唤底线,尤其是法律的底线。企业家必须坚守底线,无论是对待竞争对手、客户还是股东。什么叫坚守底线?古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人们就要说在法律范围内办事。依法办事有个好处,企业不必人为拔高对自己的道德标准,可以名正言顺地主张自己的权利。只要是法律允许的范围,竭尽全力主张自己权利都没有什么问题。知易行难,坚守底线并不容易。不过,今年的一些冲突里,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是突破了法律这个底线的。

  坚守底线对政府而言也非常重要。在国美的控制权之争中,我们看到了政府、法制的进步。一个企业家获罪入狱,但他还是能够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主张自己的权利,这不能不说是进步。企业所生存的商业生态里,政府掌握好干预的边界,给企业依法竞争的空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底线。

  第二,在坚守底线之外,要构建一个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商业生态,我们还应该心存善意,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多和不同的思想交流。首先,企业家应该对自己的员工好一点。我看了很多报道发现,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并不是那种“血汗工厂”,但是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做企业的人,要对员工的发展多关注一些。说到底,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已经不光是股东的财产,也是员工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员工实现人生理想的驿站,企业应该对员工多一些善意。此外,企业家应该对弱势群体好一点,多一些社会责任。今年巴菲特和盖茨不远万里来中国交流慈善理念,这种沟通还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和美国的慈善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做慈善,但是,这种善意的本质是相通的。

  第三,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必须找到能够持续生存的基础。新商业生态还应该包含共赢发展这个元素,这也是新商业生态的生命力所在。今年发生的很多事情,矛盾的纠纷焦点就在于“你死我活”的问题上,其实,我们应该多一些合作共赢的思维。企业界应该多一些在行业自律、规范方面的协作,不要还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局面,这样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实更有利。

  坚持共赢发展的思路,关键在于打破行业的界限、打破“出身”的界限。一方面,很多行业之间是有互补性的,这一点我们通过这次参与上海世博会体会特别深。比如大连万达的商场和华谊兄弟的院线,再比如做智能建筑的泰豪科技和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可以有很多的结合。另一方面,共赢发展也要打破“出身”的界限。不仅民营企业之间应该多谋共赢,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也应该谋求共赢。

  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我们16家民营企业合作实现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民营经济新面貌的任务。没有其他15家企业的信任和参与,光靠复星一家企业是做不成的这件事的。世博会以后,我们联合一些企业推出了星光耀计划,提出来要为各地的民营经济建设自己的总部,让他们在那里得到法律、咨询、人才、媒体、政府审批等一系列的服务,这就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思路。

  我一直说,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但是我并不是一个缺乏行动的人。我真心相信的东西,我都会认真地去做。新商业生态就像一个人喝的水、呼吸的空气,如果这个生态是病态的,这里面的企业怎么可能是健康的呢?当然,这不是我一个人、复星一家企业的事情,这件事情是需要很多企业家的共同认识和努力的,让我们不妨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