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让“合资造自主车”这颗“子弹”多飞一会儿
张思远/文
随着广本理念S1量产车在2010年广州车展上的问世,“合资造自主”从一句看似空洞的口号变为现实。
面对“合资造自主车”,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的争论也是自2007年广汽本田第一个宣布将以合资车企的形态生产自主品牌轿车的消息浮出水面后就没停歇,甚至还衍生出了诸多“论派”,譬如“挂羊头卖狗肉”论、“自主品牌重新定义”论、“围剿正统自主品牌”论等等。同时步广本之后也有合资车企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场合透露了一些“造自主”的进展,但无一例外发布的展车都尚属概念阶段,这也让“合资造自主”显得扑朔迷离。直到2010年的广州车展上,真正量产意义的广本理念S1才让人们真正到“合资造自主车”实实在在地即将变成“正统”自主品牌们在市场上需要“刺刀见红”的竞争对手。一时间,坊间的争论又开始甚嚣尘上!那么——
合资车企为何要造自主车?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纠结了很多年。特别是一些“正统”的汽车企业尤为感到困惑。总说自主车企与合资车企最大的差距就是品牌,可为何合资车企却开始热衷于“放弃”传统的“品牌”优势,弄个“自主牌”去费力不讨好地重新开拓市场?
果真是费力不讨好吗?那只能说有时候看到的并不全是事实。
这个问题至少要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自主研发,一方面是自主品牌。对于合资企业搞自主研发,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合资阶段搞自主研发,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合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合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个也是符合中外双方共同的利益。因为自主研发,首先可以降低成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消费者的喜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合资企业来说,是有利无害的。而且我们的合资企业经过这么多年产品的引进,产品的国产化,包括整体的生产装备的适应能力,实际上确实已经有了一些基础,进行自主研发,应该具备了不错的条件。
特别是它可以堵住历来的舆论认为,比如中国汽车企业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逐渐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市场让出来了,但是核心技术一样也没有拿到,而且跨国公司越来越把持汽车产业的零配件采购以及销售渠道。
其实与这种舆论认为不同的是近几年,合资的外方对于研发问题的态度已开始发生转变。继通用汽车2004年6月宣布向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再注资21亿元之后,丰田先后在中国设立了两家研发中心,包括丰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和丰田技术研发交流广州有限公司。此外,2005年有五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占多领域合资企业与合资项目的26%。无一例外的是,不论是技术研发中心还是独立的研发公司,都被纳入跨国汽车公司全球的研发体系,从而直接推动了全球化战略的实现。
同时作为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和重要汽车生产国家,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和将来对全球汽车格局的影响力正逐渐释放,这个市场对每家跨国汽车企业来说都可以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来对待。
合资汽车企业也非常清楚,它们已经走过了引进几款落后甚至淘汰车型便可风光无限的大好年代。产能扩张是合资企业下一步能否抓住时机拿到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但是要上产能就必须有新车支持。而现实却是本田和大众在产品线上不如丰田和日产那么丰富,也不如奇瑞这样的新兴企业有空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合资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着新车型匮乏的局面,尤其在一家外资企业设立两个合资企业的现状下,车型资源更是变得越来越紧张。与其只靠争取外方的车型资源一条腿走路,不如自己在多年合资的基础上,推出自主研发的车型。显然在市场份额最大化和商业逐利性的双重博弈压力之下,既要不破坏既有的利益诉求,同时又要在一定空间内放手让合资公司尝试研发独立,跨国公司肯定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点。
因此“合资造自主车”或许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
合资造出的自主车,够自主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认为先得搞明白什么是“自主品牌”。
就目前来看,合资企业搞的所谓自主品牌,从概念上讲就是“自主品牌”,因为政府决策部门已对自主汽车品牌的定义有了共识。自主品牌汽车必须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品牌商标,是由“中国境内的主机厂在中国注册的品牌商标,该品牌商标必须在汽车的车头和车尾明显标示”。简单说,只要是国内注册并制造的完整品牌,即可进入自主品牌的行列。这也使得“合资造自主车”名正言顺。
其实抛开这个单纯的概念不谈,只要是国内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都可以叫自主品牌。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中国大量优秀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外资从资本市场进入企业,事实上没有哪个品牌是100%自主品牌。所以说,广汽本田做的品牌,对于本田来讲是本田体系下的品牌,对广汽来讲也是广汽的品牌,对我们来讲,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在这个东西上花很大的时间研究它在定义上或者在范畴上的问题。我们真正要看的事情是他能不能做好,他做好了之后,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有没有拉动作用,这就足够了。
明确了这个认识,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合资造自主车”能有多自主?
作为一个合资企业,搞一个新品牌,肯定和奇瑞、吉利这类的“正统”自主品牌条件不一样。合资企业之所以是合资企业,股东双方比较复杂,50%对50%的股比,大家在董事会没有绝对的权利,肯定会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自然而然也会有一些扯皮的问题,这才是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最大的变数所在。
不过有变数并不一定是坏事。经过这样一个合作搞自主品牌,比现在单纯的合作形式是有很大的进步。因为现在中方似乎什么事情都说了不算,所有的技术文件来了,照葫芦画瓢。现在要变成大家合作,那是互动,而且大量的中方人士参加,远比把上百个外国人弄来中国,节约成本许多。这样我们就有很多中方的人员可以学到核心关键的知识与技术,形成技术外移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是单从数量上需要一个新的自主品牌,而是需要一个真正的一个标准,比如有可持续的自主研发能力、市场接受度、以及是否符合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才是有可能对汽车工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有可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这相较于一味去强调自主权的最终归属显然更有意义。不过这样做——
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至少影响了“正统的自主品牌”。我认为先别忙着回答,还是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广本理念S1——这款至今为止唯一的量产车,究竟会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什么效应。。
首先,广本将理念S1定位于“专为中国汽车消费者打造的入门级国民车”。为此,广汽本田在国内进行了长时间的大规模市场调研,深入中国十多个各类城市,走访了超过3000名消费者,倾听他们对于一辆家庭轿车的全方位需求。为了让理念S1真正成为中国企业为中国市场度身定做的国民车型,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历经三年的独立开发,依据中国消费者需求、立足中国家用车市场,进行了本土的研发。新车前脸厚重大气,搭配时尚锐利的大灯设计,彰显独特的产品魅力,尾部造型动感饱满,令人过目不忘,侧面线条简洁流畅,时尚而不失大气,动感又不失稳健。在动力方面,理念S1将搭载1.3L、1.5L两种排量的发动机,动力和油耗双优。
其次,而为保证理念S1起步即领先,广汽本田从调研到开发,从零部件采购到生产保障,从销售到服务,打造理念S1的每一步都力保高水准。据介绍,理念S1不仅将与广汽本田现有产品共线生产,拥有相同的品质保障体系,同时也将在同一个销售网络中销售,并享有相同的售后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技术同步、品质同源、服务同网”。这意味着,广汽本田实现了一个企业,两个品牌,同一宗旨,同一体系,同一制造,同一服务的双品牌运营。因此,理念S1将带给中国汽车市场的,不仅仅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更是一个在合资自主发展道路下严格按“起步,就领先一步”要求诞生的汽车品牌。
最后,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表示,理念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广汽本田12年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地发展。12年的合资经验积累,让广汽本田有足够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经验来发展理念,为合资自主浪潮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据介绍,理念品牌完全由广汽本田独资的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知识产权完全由广汽本田所拥有,配上全新的自主品牌标志。所以,理念品牌流淌的血液来自合资公司,品牌的DNA是广汽本田的DNA。同时,理念作为广汽本田旗下的两大品牌之一,其品牌产品享有与广汽本田现有产品相同的技术、品质和服务,即“技术同步、品质同源、服务同网”。理念品牌的许多零部件都依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开发,并完全按照广汽本田的技术标准及要求开发国内的供应商,确保机能性方面的零部件品质实现和广汽本田一致性。
因此不难发现理念S1的量产意义与其说是对“正统”自主品牌的一次“围剿”,倒不如说对于合资车企自身协调的加强而更准确。
通过S1,广汽本田建立并强化了公司的研发、制造及营销体制,并使得已有的制造及营销功能得以拓展,能够与研发进行联动,实现了由汽车制造工厂向完整汽车企业的转变。对此,姚一鸣表示,发展自主品牌,不仅仅意味着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对广汽本田来说也意味着企业体系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特别三年来,通过理念S1整车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工艺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广汽本田建立了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总结出自主研发工作开展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体系,促进了广汽本田的人才自立化发展。这些成果为广汽本田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再说,尽管对于合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不可否认的,从现在条件上讲,具备很多吸引大家的因素。可是“合资自主车”一旦推向市场,市场竞争并不会那么惨烈,也不会像大家想得那么悲观,一方面说我们合资企业推出来的产品,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量不是特别地大。另外一个因素,现在大家熟悉的像奇瑞、吉利,这些企业成长的十几年,完全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本身就是竞争出来的。比如在低端市场里,没有政府采购,不是我们保护出来的,就是竞争出来的。实际上这些企业往中高档走的车,也开始采取新的手段,比如奇瑞会考虑合资合作,比如国际市场。我认为企业应该是有远见的,如果企业没有远见,不考虑竞争发展,这个企业因为这个因素就倒掉的话,它就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自主,它太脆弱了。一个好的自主品牌企业不应该是这样的,有竞争是好事。因此那种只强调“合资造自主车”对于“正统”自主品牌的伤害,未免有些偏颇。
据悉,理念S1将于今年春季上市,究竟“合资造自主车”能有怎样“给力”的市场表现?又会让“正统”自主品牌们做出怎样的“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还是让这颗“子弹”也“多飞一会儿”吧。
本文独家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