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骁:2010楼市调控没有逃出“空调”魔咒
(岁末回顾与展望,上)
一、房地产调控
开始于4月份的房地产调控,甫一推出就被市场解读为与以往风格不同,并被冠以史上最强调控,天下脚下的北京更是首先祭出后被广泛采用的限购令,然而,史上最强的调控政策依然未能逃出调控变空调的魔咒,仅仅半年不到,中央便不得不出台以限购、限贷、限价为代表的三限调控新政,史称二次调控,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市场现在热议和期盼的是,何时会出台三次调控政策。
4月份的调控新政的确与以往不同,纵观2004年开始的中国房地产调控,其主基调是调控供给,而4月份出台的“国10条”则主要改为调控需求,卡住需求的特点是见效快,但失效也快,道理很简单,需求可以被压制但不可能被消灭,我在随后的文章中写道:“导致房价持续上涨的根本性因素仍然存在,短期调整后,再次上扬也或将是必然。”
而导致房价上涨的因素在我看来,一是政策执行不力,难以为继;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通胀的预期目前没有发生改变;三是流动性依然过剩,本年度信贷投放规模应该仍在高位;四、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未能解决,地方政府缺乏动力,进展料想不佳。
这些当初的看法,时至现在仍然是制约调控的主要因素。
时间到了9月,以限购、限贷、限价为代表的三限调控新政,则是不折不扣的行政性手段,企图以行政性的思维影响市场的无奈之举。北京限购令出台之初,我便预言了它的失败,事实发展也确如我的预料,外地人购房比例仅仅在之后的6、7月大幅降低,到了10月基本已恢复常态。
为什么已经被证明无效的政策,各个地方政府还乐此不疲的效仿?为什么长久以来,我们的经济无法摆脱“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窘境,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迷信行政的力量,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生存太久,是我们养成了指挥市场的思维惯性,认为行政的力量可以左右一切,从而使得经济进入恶性循环。
不断的运用行政性手段就像是吸食毒品,最初时似乎能给肌体带来无限活力,但随着时间发展,就必须以更多的剂量才能见效,并且无法摆脱,肌体健康状况事实上越来越弱,却在不断增加的剂量作用下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对于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温家宝总理的两番言论可以作为年终盘点的最佳注释:年初时温家宝说“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而到了11月,温家宝总理也终于发出了感叹:“这件事确实很难,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就是压不下来。如果真的买不到房,可以考虑用先租的办法”。
二、通货膨胀
“我们面对的不是泡沫而是小气泡,许多小型、区域型的小气泡,绝对不会膨胀到威胁整体经济健全性的地步”。这是格林斯潘在2007年出版“扰攘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一书中对当时美国经济的评述。我们都知道,短短几个月美国便爆发了最终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我在2009年4月2日发表的文章《也许是该担忧通胀卷土重来的时候了》中引用这段文字,并写道:“今天我们回头再来阅读这段文字,也许会感触颇深,谁能肯定,也许再过2年,我们不是在发愁如何应对新一轮的通胀呢?”
很不幸被我言中了,根据最新的数据,我们的CPI高达5.1%,我这么说并不是要炫耀我的先见之明,而是要引发思考,为何像我这样的非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够预见的事情,国务院那么多的高参们却看不到呢?
原因是无奈的,就像我在去年年初谈论今年的一篇文章里写的,“今年房产调控将在矛盾中前行”,年初的时候不加息是因为经济形势不稳定,2008年中央4万亿和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投资项目,在今年都将进入持续或关键时期,资金需求不可能不跟进,又爆发了欧元危机,因此货币政策由宽松到稳健只能在嘴上说说,并未动真格的。
到下半年则焦灼于热钱涌入,到底是采用数量型的工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价格型的工具加息,央行矛盾重重,等到CPI突破3%并且持续高歌猛进之时,央行才被迫加息,但我们面临的却是要打一场治理通胀的攻坚战。(本文乃2010年12月28日给《居周刊》的供稿,刊出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