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开示如何诵经


如何诵经

----学诚法师2007年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今天是元旦,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好的兆头,诸位来到常住,精进共修,读诵“经中之王”《华严经》,非常的殊胜。
   那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心来诵经?
   平时,我们会有散乱、放逸、倦怠等种种的问题,归根究底,不能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一意的原因,是念力很弱,没有定力。念力弱,没有定力,自然而然就没有智慧。念经就是培养我们的念力,培养我们的定力。
   那么,怎样通过读诵大乘经典,通过共修来培养和增长自己的念力呢?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指导,有工夫上的养成和提升。大家在念经的时候,一字一字听着木鱼念,一句又一句,一篇又一篇,直到一卷经念完,一部经念完。我们在听木鱼笃笃的响声时,在念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时,前一下木鱼跟后一下木鱼的声音,分别敲在第一个字“无”,第二个字“上”,第三个字“甚”,第四个字“深”,乃至“微”、“妙”、“法”上面。虽然我们念“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样一句开经偈,念了不止百千遍,耳熟能详,司空见惯,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得到、分辨得出“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七个字?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得到大家集体在念这七个字?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得懂、念得出这七个字呢?原因就是:在一个字与一个字之间还有空间,第一个字同第二个字之间、第二个字同第三个字之间,它本来都是有空间的,因为有空间的缘故,才能够区分得出每一个字的发音。并且,因为我们的心太粗了,我们把这一句念出来之后,就会觉得这就是我们一个念头,就会错误地认为我们都是一心不乱。
   我们诵经时的心念,和平时的心念应如何去对照呢?我们平时的心对外在的人、事、物,外在的所谓善、恶境界,会做自己的分辨,会对它们有好坏之分,但是这些好与坏是自己认为的好与坏,也就是说,我们会凭借自己的感觉去判断。遇到快乐的感觉,我们就认为是好的,遇到不快乐的感觉,就认为是不好的;对自己有缘有关系的人,能够在现实上面有利益有帮助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就认为不好。这些都是世间标准,而我们常常会把世间标准混同于佛法的标准。我们在学习中,如果兼顾世间的标准作为我们学习佛法进步与否的一个准则,把这样一种标准安立在自己内心,那么,好的东西就会想去占有,好的东西就不愿意给别人,不愿意同大家分享,不愿意布施给他人;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就不愿意碰触,不愿意沾染,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对外在的境界都是在分别,都是在排斥,都是在拒绝,都是在自我保护,都是在自己给自己设置屏障和障碍。因为你所看到的外在这个娑婆世界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和境界,会影响到自己的心,这样的话,你就不会想去听,不会想去看,更不会想去了解。自然而然,我们的心就越裹越紧,越收越紧,最后,这个心就打不开了。有个成语叫“作茧自缚”,蚕天天在吐丝,缠绕自己,最后把自己困死了。人也是一样的,我们如果一直拒绝外在这些见闻境界,一直排斥和否定的话,那我们何时能够用诵经的这种心态,非常清明、非常专注的一心认真去听别人讲话呢?
   当然这个才是我们诵经、用功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境界,对经文深远的内涵,我们的心如果能非常的专注,使每个字都从自己的心中涌现出来,清清楚楚,分分明明,这刚刚才是开始,这样还不够。这只是说明,我们的心才仅仅专注在一个境界上,并且是一个非常单一的境界上。你可以说你自己的心能够不旁顾了,能够一个字一个字依次往下念诵经文,能够把自己的心收住了,但是这还不等于说你的念力很强,也不等于说你的定力很强。我们的心就犹如一颗很小很小的火苗,经不起风吹草动,稍微有一点风吹过,就能够把这个火苗吹灭。只有熊熊烈火,才有可能抵抗风雨,面对任何的境界。
   我们刚才说听到木鱼的声音,念经的声音,甚至我们听到敲钟的声音,钟声、鼓声,音乐声,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同时又能够听到前面一个声音跟后面一个声音之间的空间,就是无声,就是我们即能够听到有声,又能够听到无声。我们内心真正寂静的时候是因为听到声音与声音之间的无声,那时候才是我们内心的本性,那时候才是我们内心里一种清明的状态。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仅仅是自己的耳根和这个声尘相应接触,而声音当中的一段距离、一段空间,那个时候才是最微妙的时候,才是不可思议的时候。我们常常说“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声音与声音当中那种没有声音的境界才是最好。
   但是我们内心是否能够感受得出来呢?因为我们内心心念都非常混乱,非常杂乱,自己感受不出来,所以连一个非常单一的境界我们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说明,我们心已经收不拢了,这就说明我们很难缘在一个境界上,很难一字一句认真专注地往下念,更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心在很专注的时候,同时又能够打开,又能够保持一份宁静,一份宽阔。也就是说,我一边念经的时候,能够字字句句了了分明,同时又能够听到旁边人讲话,听到佛堂外边风吹草动,听到自然界的声音,甚至鸟飞过去的声音。但是这些境界在我们内心当中的反映我们都能够觉知的出来,并且不会影响到我们在念经时的一种宁静,和一心不乱与专注。
   所以我们常常讲到,收心跟定力与念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佛陀之所以能够恒常无间饶益有情,是因为他已经证悟到了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就是说他的内心里面有无限的空间,因为他心里面有无限的空间,所以外在无限的境界他都能在内心无限的空间当中去呈现。如此,六道当中每一道里的众生之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佛、菩萨便都能够了知,也就是心与心相应了。其实我们一般人用功的时候对这一点也是能够有感受的,能够觉察得出来的,比如你和几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同一个单位,同一间办公室,相处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时间长了,你就会知道,此时此刻,某人会在哪里做什么,一般都不会有大的偏差。甚至这个礼拜、这个月、下个月他会做什么,我们一般也都是会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这是一种对别人心的了解,别人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规律,相处长了慢慢我们都会了解。这其实是说明我们内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内心的空间越来越巨大,内心包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我刚才讲这么多,归根究底的意思,就想要说明,我们“收心”才是一个基础功夫,不是说我们心能收住了,我外在的东西完全听不到,看不到了,就是有功夫,那不算有功夫。有些人在家里看电影、玩游戏机、看小说,甚至打牌等等,都是很专注,他也不知道旁边发生什么事情,有时连吃饭都会忘记掉,这算什么念力、定力,算什么戒定慧呢?那根本不是一种功夫,他只是很投入,很专注,旁边的事完全不知道而已。如果学佛是为了要达到这样成果的话,那么不用学佛,这种功夫在世间上很多人也都能做得到。我们学佛法,要训练自己能够了知自己时时刻刻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乃至在这个念头还没有起来的时候,我们都有办法来制约。我们修行的功夫要花在我们念头还没起来的时候,如果内心一直在散乱,一直在失念,一直在懈怠,那怎么去修行呢?这个心念已经在造业了。
   那么如何不起念呢?你要知道我们内心不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一个什么境界,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能不能把它觉知出来。这样,有声音、无声、有外在境界、没有外在境界,自己都了了分明,我们这个心才是灵活的心。否则的话,境界一多,境界一杂,我们就招架不住了,要没有外在的境界,我们自己内心就觉得很空虚很寂寞。这些都是我们的常态,都是我们的病态,都是需要靠佛法来医治的。
   大乘的经典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里面都有无量的含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加持,这是真的,它跟世间上一般的杂书绝对是不一样的,必须要非常深信这一点。社会上面的书,再好的文章,你去读一遍跟读一遍佛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上很多的书籍,读的时候你有兴趣,也能够很专注,但是读完之后,那种心情,那种心态,那种意境,那种思想境界,那种精神领域和那种空灵的感觉,是不能跟佛经相比的,绝对不能,佛经就是佛经,它有不可思议境界的,它都是过去无量无边的佛菩萨、祖师大德用整个生命,生生世世修行换来的,舍头目脑髓得来的。所以我们能够在新年的第一天来读诵修学大乘经典,都是有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
   以此祝福大家善根福德智慧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