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报安吉,“竹”梦人生
中国人钟爱竹子并且是第一个研究和开发使用竹子的国家。竹子不仅是中国特有动物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还是国家的文化象征。
1954年在西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陶器上就清晰地看到“竹”的象形文字,由此可见,远在6000年前,中国人已经知道如何使用竹子了。
在中国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里竹子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例如,用它能制作食物、服装、建材以及交通工具。古代人早期是在竹简上刻字著书,当时所有的生产工具基本上也是用竹子制成的。公元9世纪,中国人已经开始用竹子造纸,这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从在竹简上刻字到用竹制纸,竹子对中国文化发展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也为保护人类认知、传承中华文化历史做出了贡献。
古代,中国人用竹子制作雨伞、筷子、家具以及手工艺品,此外,竹子也具有药物作用根据中国古代医学书籍记载,竹子可以治病。三千年前竹笋就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菜肴,如今也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竹子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方面也起着巨大作用。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竹子的防御作用,用它做成住宅和城市围墙。由于竹林具有适应各种温度,减少噪声、净化空气、减少风力的特性,人们还用竹子保护环境。
在封建道德学中竹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称赞梅、兰、菊、竹这四种植物为“四君子”。而松、竹、梅又被誉为“岁寒三友”。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根据竹子的特性概括了竹子的优点:坚强而根深,高挺为正君,空心怀若谷,洁简有忠贞。因此,他把竹子赞誉为“君子”。
竹子不仅是高贵品质的象征,古时中国人还相信竹子与灵魂和情感有关系。
长有黑斑的竹子叫“妃子竹”。这来源于一个关于舜帝的传说。他在南巡途中病故,被葬在现在中国中部的湖南。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黄和女英在湘江边上哭泣,她们的眼泪就落在竹子上,从此变成了斑竹。
另一种竹子是纪念孟宗这个孝子,他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学者。当他还是少年的时候,他的父母患病,但常用药都不起作用。医生建议他们喝竹笋汤,但是在冬天不可能得到竹笋。孟宗哭得很伤心,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地上长出了几颗竹笋。喝过汤后,他的母亲恢复了健康,孟宗作为孝子受到了人们称赞。
中国古代诗人对竹子更有偏爱,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竹子的诗赋与绘画数不胜数。
在中国古代所有画家中,清朝的郑板桥画竹别具一格,极为传神。它的作品着力描绘出了竹子的生命力,体现竹子的坚韧与清高。他的一幅画的题词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建立了竹子保护区,以此传承中国古代传统,并为大熊猫的生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