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社会民主要义开始起源并在全球推广以来,天赋人权中非常明确的一条就是让人们活得有尊严,人人平等,保障拥有有住房的权利。现在政府在推进公租房的建设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从舆论的宣传推广、政策的支持力度、市场的调研公示等方面来看,公租房建设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搞不好它又成为现行调控政策上无数补丁上新增的一块膏药,疼的时候贴上,忘了疼了立马就撕掉。
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对公租房建设用地及公租房建成后占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公租房经营管理单位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等等。对此,开发商回应平淡,甚至有建设方坦言,公租房建设只是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费用很低,基本上是给政府做服务,方便后续拿地、搞好政府关系。同时也有人指出,公租房建设利润空间不大,税收政策能够减免一定的开发成本,但从项目全局来看,影响不大。
首先有一个疑问,政府主导推进公租房的建设的首脑部门在哪?为什么一遇到楼市危机就要形成一套组合拳出来。各个部委各自发文出台优惠政策。公租房建设是福祉全社会的大型公益事业,和当下所推行的医保和社保同样重要,需要一套适用于全国,且组织严谨、政策缜密的设置。而非今天央行明天财政部,后天再来国土资源部轮流长期,并配合各级协会和民间组织穿插其间跑跑“龙套”。我想,政府能够推进此事已经是很大的进步。由于每个人对公租房的评价标准、面积、公共租赁市场价格、建设标准的认定都会不一致,这就需要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各自为政,空难推及。
第二个疑问:任何契约行为都是以双赢作为合作的基础。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也是如此。商品房建设和公共租赁房建设其开发成本、周期、规模、收益都存在极大悬殊。而当下参与大型公共租赁房建设的企业无不是国内具备一定开发规模的大公司甚至上市企业。股东对他们的要求是追逐利润最大化,这也是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是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对企业的要求,不进则退!毕竟公租房建设不是做慈善,在盈利模式上政府和开发商完全可以实现双赢。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中国不是所有人都要买房,也一定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甚至一辈子也买不起。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无法阻挡的,乡镇人口进城住哪里?他们的居住状况是什么?这又要问及上海政府一而再再而三打击群租,试问谁又愿意和七八个人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里,呼吸浑浊的空气度日呢?原因还是,既然不让人买房,那也要让人有尊严的租房。也就是说,大型的公共租赁房建设推行,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场具备需求的基础。
2 国内的大型中介机构即使在调控的最严厉时期也可以活下来,为什么?租赁!租赁市场相当庞大,大型中介机构通过将租赁业务的资金周转为优良资产进行运作,收获丰厚。政府可以长期持有公租房资产,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让公租房在证券市场发挥其魅力。
3 一线城市地价高、二线城市地段差、三线城市地缘薄,这是开发商面临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成本,成本高了,利润薄了,鸡肋多了。中国房地产需要政府扶持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开发商有意愿和政府合作,在各种开发模式上尝试,并尝到甜头。
既然市场有基础,开发商有意愿,老百姓很需要,政府又只给杯水车薪的支持,是不是有些讲不过去呢?安得广厦千万间,拿点诚意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