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这本小册子的台湾版名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应用》,编辑要改成现在的书名,我感觉有点大,但编辑的考虑也有道理,我就没有反对。其实这本小册子主要是讲如何搜集史料的,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方法在其中。
书在台湾印出后,我送给一些同行,但主要还是给了我的学生。后来有些外校在读的研究生知道了,感觉对他们写论文还有点启发,主要是能提示他们寻找史料的方向和如何选择论文题目,也来信或通过熟人向我索取。这门课,我在厦大教了三年,其中有些材料后来也写了文章,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材料,是我个人的收藏,我一般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凡知道要用的书,我一定要买回来。我在台湾版的后记中曾说:
2007年夏天,周宁兄邀我到厦大中文系教书。我先教了两门课,一门本科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门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本书就是在研究生课的讲义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原讲义约有20多万字,我感觉此类书最不能长,就删除到现在这个样子,可能还是长了一点。因为我过去读此类书,总想在极短时间内,把相关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看出来,而越小的书,越能接近这个目标。
我追求的是想让有兴趣并试图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在一两天时间内能对这个学科的基础史料和研究方法有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慢慢培养兴趣,逐步积累、体会,最后养成研究习惯。
我的努力是把自己研究的感想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要给出具体的史料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寻找方法,更要诱导出可能存在的史料方向和学术灵感,后一点尤其重要。
我自己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科班出身,但我1985年就在山西作协《批评家》杂志当编辑,较早接触了 从王瑶先生以后,相当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者的写作,在编辑中体会和感觉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路径,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过去在作家协会当编辑时,业余也做点研究,但教书后有一些系统的考虑,其中一个重心是想让学生听课后能对专业有兴趣,同时也能下手。说到寻找史料,我一定要告诉学生具体的基本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是可以操作的,而不是只能玄想的。我上课时讲到的材料,特别是有些不容易见到的,我一定要把实物当堂展示给学生,比如一些意识形态机关的内部出版物,平时人们不注意,但其中常常有重要史料,我就把这些史料一页一页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研究灵感。而且我还会告诉他们这些材料是如何得到的,甚至价格也告诉他们,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明白获得史料的具体途径。我个人感觉,如果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有复杂性和丰富性,只要他们愿意积累,有信心长期保持热情,再笨的人,最终也会有收获。
国内本来也有两家出版社对这本小册子产生过兴趣,但多数感觉不会有读者,所以就放弃了。还是瑞琳和凌志的热情,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要再次感谢他们。
作 者
2010年8月10日于厦门
(谢泳《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于近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