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初天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发改委官员提出要“采取措施坚决抑制汽车产能过剩”。他认为,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论坛发言中说:“2009年,我国实现了1360万辆的新车销售数,突如其来的市场形势令许多企业欣喜若狂,按捺不住的企业纷纷制订新一轮的产能扩张计划。……高销量的预期背后引发的是对产能扩张的极度恶化”。……根据有关部门了解的规划情况来分析,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远远超过30家企业的数字”。他介绍说,根据有关部门对30家大型汽车企业的调查结果预测,到2015年底中国车企的规划产能将远远超过3124万辆。
陈斌的发言代表了来自政府的信号,新一轮的产能调控也许很快就要来临,调控尤其有可能针对由地方政府出资并支持的汽车新产能建设。不过,中国的汽车发展历史证明,来自中央的政策调控说对汽车产能的控制效果微乎其微。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每次重大的汽车产业调控政策公布之后,新上马的汽车项目数量,不管是外资还是中资,都不是减少而是大大增加了。1994年发布的汽车产业政策的结果是这样,2004年的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结果也是这样。
由于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在过去的七八年里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迅速扩大。但是,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飙升”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汽车制造企业,而恰恰是来自于发改委和相关部委制定和施行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是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造就了“突入其来的市场形势,令许多企业欣喜若狂,按捺不住的企业纷纷制订新一轮的产能扩张计划”。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这一命题各界的看法历来颇有争议,许多汽车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士并不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存在产能过盛的风险。他们认为,产能是否过剩这个问题汽车制造商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在开放的市场运营中,车企对于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空间非常了解。有些汽车制造商甚至还刚刚经历了产能不足的问题。根据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及2010年1700万销售量的预期,中国汽车市场只需将平均增长速度维持在15%,则2015年中国产汽车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总需求就有可能达到3,000万辆。
中国汽车业现有100多家汽车组装厂,亟待解决行业兼并重组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产能过剩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汽车制造商作为投资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责任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以便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只有产能过剩才可能激化市场竞争,从而实现虽然痛苦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发展之路。 (曹晓芳翻译)
(本文原刊于中国汽车要闻Vol.4 No.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