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中的机遇


浪潮中的机遇

——金融资产交易漫谈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全世界都突然发觉中国变得有钱了: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中国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过百万美元,还不如现在一个外贸企业的外汇数量,而今天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两万亿美元以上。

 

所以经济与金融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金融业的突飞猛进。而当一个国家变得家大业大之后,其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健康,也可以通过金融业的表现探测出来,货币的产出效率就是其中工具的一种。

 

货币产出效率就是每单位货币量的GDP产出量。根据数据统计,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单一发钞最多的国家,中国2009M260万亿人民币,折合美元9万亿——已超越美国的8万亿美元发钞量成为世界第一大发钞国。欧盟的发钞量虽然大于中国,但欧元区有二十多个国家,实际上属集群国发钞。

 

但尽管我们有9万亿美元的发钞量,这些钱有多大的产出呢——33万亿元的GDP总量,折合美元4.9万亿;而美国8万亿美元对应着14.2万亿美元的GDP产出,二者相比有3倍以上的差距。就是说,美国单位货币产出的财富比中国大了3倍以上。

 

这一数据对比的结论是:相比美国而言,中国的金融业是低效的。它也从侧面说明,中国市场经济与美国相比还不够健康。

 

这就是中国下一步金融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中国金融市场相比三十年前已有长足发展,但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市场的深度与厚度还远远不够。今天的中国有超过130万亿的金融资产,由于缺乏交易场所和交易机制,许多金融资产都无法流动,无法转化为活的资本财富。

 

此外,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增长的态势,但在资源配置方面却饱受市场诟病,比如四万亿投资以及相应配套的金融资源就多数配给了大型国有企业和“铁公基”项目,而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对金融资源需求度很高的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却无缘这些资源。金融是一国经济躯体的血液系统,如果这个躯体的一部分组织长期得不到血液供养,肯定会出问题,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整个经济躯体的健康。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面临着一次新的改革浪潮,这正是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组建的大背景,也是北金所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所在。

 

北金所是应运而生的,这个“运”就是金融业面临的市场改革浪潮。浪潮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很多机遇:比如资产证券化机遇、信贷资产交易机遇、信托产品交易机遇、保险资产交易机遇、私募股权基金交易机遇等等。无论哪个机遇,只要我们捕捉好,就会做成一个大市场!

 

拿资产证券化来说,西方国家已经将这项业务开展得登峰造极,甚至“火”的都引发了火灾——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就在于美国的劣质信贷资产进行了过度的证券化包装发行,以致泛滥成灾,酿成全球性危机。

 

而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工作长期以来一直踯躅不前。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缺乏操作经验、比如风险太大难以控制、比如我们有特殊国情等等。而且相比国外,中国的银行的确不缺钱,这也是中国体制下银行的独特生态特征。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也的确缺乏将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动力。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进一步强化了有些人的思维:既然金融创新会带来这么大的风险,干脆不创新好了!

 

但资产证券化确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潮流所在。正如汽车取代马车是历史的必然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开汽车会出现交通事故就不发展汽车业,同样也不能因为资产证券化有风险就不去搞金融创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的确有很多教训我们可以吸取借鉴,但美国金融创新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更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金融业无须太多创新也能过得滋润,这与当前我们的市场体制有关。体制犹如河道,将体制内的河流和体制外的大海分离开来,一旦市场化浪潮来临,河道可能重新定义,所有的金融机构也将面临着浪潮的洗礼。当然浪潮之下,很多的市场机遇也将产生出来,谁能捕捉得到,谁就会屹立于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