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肾脏专家黎磊石院士自杀启示


 

3月21日,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
磊石在南京出殡,上周二(16日),84岁的黎磊石在自家14高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

 

 

 著名肾脏专家黎磊石院士自杀启示
 
           ---兼论改革中国不合理的西医化医事管理制度与创新问题
                 
黎磊石院士自74岁做了癌切除手术后,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肾病患者解除疾患。今年3月16日,在已满84岁时癌症复发,以他不愿意也不需要浪费与占用国家的医疗资源,而从自家14层高楼纵身跃下结束了生命。这种作法尽管绝不值得仿效,但这种思想境界与那些同样享受特权待遇中的部分人士,年年都要无病去医院小养,有点小病就要在医院大养者相比,的确显得格外高尚。黎院士的自杀,是一位非常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以身向公平、公正医疗制度改革发起的冲击,这是其一;癌术后黎院士存活了10年,既可谓是现代医学的一种奇迹,也可谓是对现代医学发展仍远滞后客观实际需求所表示的一种绝望,这是其二。众所周知,癌术后的绝大多数患者,一般都在五年内的前后相继死亡,癌术后只不过是对癌患者延长几年寿命的一种手段,彻底根治现代医学至今仍毫无办法,因此,复发则势必在所难免。
在沉痛地悼念黎院士离我们而去的同时,还必须要指出的是,黎院士在我们这样一个中西医兼备的国度里自杀,也实属我国现医学科学发展中的一件憾事!黎院士不仅清晰地知悉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水平,对根治癌症的无能为力,而且也清晰地知悉现中医学医务人员水平的现状,深知不少中医学教授患癌症(甚至患不是癌症的其他疾病)都是靠西医,基本都是躺在西医病床上医治的事实,故出于绝望而不得已为之。
现时的中医状况不是中医学应具的水平,现中医的医疗水平基本是在过度发展现代医学基础上,将中医全盘西医化为名存实亡的反映。中医早在公元前的数百年之时,就将从此以前久远年代,一直探索的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以及养生实践等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创立了人类史上第一部医学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其不仅涵有了现代社会医学,心理学、病因学、病理学、生物医药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外在环境变动关系、人体内在环境各脏腑所主方方面面的有序有机变动关系,以及“外在”与“内在”相互变动的关系。正是因为其博大精深,所以只有不断地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悟出其中之道。足见,中医学与器官医学为主的现代西医,虽然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为了人的健康宗旨,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如同体育运动都是为了强健体魄,但足球有足球的规则,篮球有篮球的规则,也就是说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只有各自按各自的规律发展,各自按各自的管理与监督方式运营,谁也不能代替谁,才能说是按科学办事,中医才能真正凸显出其特色。近代以来,甚至包括近年在内,因中医发展的远远滞后,客观上的确存在着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执业医生无能的事实,所以,中医屡遭一些浅薄者无知的诋毁,甚至以西医的标准认识中医,取消中医,这与用足球的规则来裁决篮球运动没什么两样,如果把中医说成是伪科学,这才是不折不扣的伪科学作法。中医药学因扎根中国文化极深,远不像造纸、指南针、火药、活字版印刷那样易为学去,因此,这第一大发明如今才在西医及其药学难以再走下去,或是现代的科学研究已发现,中医确实有其独到的优越性之际,才在西医的故乡纷纷建立了中医药学的研究机构。然而,作为中医的故乡却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却还没有这种紧迫感。我们的中医教学模式还是建立在西医学的教学模式上,这怎么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医人才!中医自古以来就没有离开过临床,现中医教育与临床脱节,施教内容不合乎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执业中医也不是从临床效果来定夺,甚至是以西医执业标准来定夺中医执业资格,那怎么能出合格的执业中医医生?
目前,中医恰处高端人才极度匮乏时期,如果说在中西医兼有的中国,振兴中医也要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也可以加快脚步,遗憾的是我们过河连摸着石头的探索过程都不要,却是将中医以西医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为西医化的半中半西式的那种都不灵的医。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手段成了虚设,中医的诊断手段被西医的血尿化验、血压计、各种现代诊断手段所取代。中医的诊断手段诸如脉诊,那是系统诊断脏腑、气血、相生相克关系、相乘相侮关系,以及其间关系量性变化幅度与趋势的必要手段,是西医诊断手段所不能取代的。否则,怎么处方药物?如果说是以西医的诊断结果为准,那实际就是以弃医从药来否定中医,其结果决没有好效果,只能是毁坏中医的声誉。
中西药物和保健品与中西医基础理论的不同一样,也绝不能采取不加区别中医还是西医的一个统一模式的审批制度,否则,就将是风马牛不相及。中医药的保密与自主知识产权,与西药也大不一样,首要的根据是疗效并附以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药的审批是重在疗效与毒副作用,决不应是也不应该是审批新药物的各种药味构成。凡是创新药物都是从对未知探索中取得的新知,审批专家同样也是未知者,若是专家不懂还要诠释,那就根本谈不上尊重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因此,若不是只从疗效和毒副作用来审批创新的中药,那是不可能获取创新中药的。足见,目前实施的中药新药审批制度不是鼓励创新而是在扼杀创新。
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异同,如果参照一个西医标准,那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药食同源是中医的特有概念,因为中医的药物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天然属性物质,西医药物主要来源于有机化学的合成物或天然物质的萃取物,因此,西医学中不存在药食同源的命题。再如,中医的治未病有三层涵义;一是有预防的含义;二是有早期治疗的意义;三是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向,如疾病在五脏的某一脏,从其趋向来看可能会影响到另一脏,例如肝气郁结证,防止肝病传脾,可在治肝的同时也用建脾的治法。如果不从中医治未病的概念来认识,那么,就会对药食同源的任何食物,对不同体质人群的防病与保健作用的大不同而产生错误认识。
黎院士的自杀可以说是中西医关系没理顺,或说卫生部门对中医不自信,或说信息不灵,没从体制上给创新者一个创新环境,而酿成的一个悲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癌术后,完全可以通过中医的扶正祛邪而使癌症不再复发,这一点中医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中医的西医化,连一些中医人士也认为西医没办法中医也就没办法。事实上,就是有高明的中医对癌症术后者实施了扶正祛邪的施治,10年多都没复发,该中医先生对数位这样的患者施治,其效果都是如此,该中医先生根据脉象已断定有的患者已获根治。当然,这种施治疗法必有其理论认识上的突破,足见,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超现代医学的水平。
中医治病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不同,既是其一大优点 也是其一大不足。我认为中医学中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病必求于本”与“求其所属”,是研制治疗同一疾病的通用方剂的理论基础,也是21世纪创新中药产品的必经之路。只有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高疗效中医药品问世,中医才能再创辉煌地走向世界,才能打造中国文化特色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