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星能否高照 沃心能否长稳?


文/罗裕

民营车企代表李书福终于迈出了中国人进军国际车坛最勇敢和最伟大的一步。

昨天吉利正式宣布,完成了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最终交易价格是13亿美元现金+2亿美元票据,其余未付的3亿美元会根据下半年的养老金等相关数据最终做出调整,但是总价不超过18亿美元。

吉利同时宣布,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Stefan Jacoby)将加入沃尔沃轿车公司并接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职。

吉利收购沃尔沃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这毕竟只是这场跨国品牌收购关键性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在一桩企业大并购中,收购方的视野和决策很重要,被收购方的心胸和执行同样也很重要。

否则若南辕北辙、各打算盘,那么轰轰烈烈的开始就只能留下痛苦的回忆了。

如此的例子,对国内车企而言,最近的就有上汽购双龙之痛。

我不禁想问,吉星何能高照 沃心何能长稳?

笔者认为,决定吉利沃尔沃美满度的关键因素,即在于吉利还是吉利,沃尔沃还是沃尔沃。若是硬把沃尔沃纳入吉利轨道,那么只能适得其反。

来自吉利内部的消息显示,李书福也是这样决定。

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并购后的发展前景时,李书福称,吉利可以使用部分沃尔沃的技术,但吉利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而沃尔沃也有其自身的商业计划。吉利和沃尔沃之间是“兄弟关系”,服务于不同用户,市场定位也不同。沃尔沃是超级豪华汽车品牌,吉利是大众消费品牌,双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可见李书福已经明确定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做出严格区别,沃尔沃只是吉利控股集团下属企业,跟吉利汽车没有联系。

而这点从吉利对外新宣布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会成员名单,也能看出一番端倪。

除李书福出任董事长、沈晖出任董事外,其余的汉斯-奥洛夫•奥尔森、汉肯·塞缪尔森、赫伯特•德梅尔、约恩·方斯·施罗德、霍建华,以及沃尔沃工会指定的其他三名代表,均是外籍。

吉利高层在沃尔沃董事会如此少的席位(仅2席),可见李书福已经铁定了心要让沃尔沃坚持走国际团队实现跨国重组的道路。

至于让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出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这其中有着李书福有意让沃尔沃在北美乃至欧洲复兴的心迹。

我们知道,本田以及丰田在全球的成功都是从北美成功开始起步的,而雅克布恰恰又来自未来有可能称霸全球车坛的大众汽车,这也能节省从大众取经的时间。

李书福确实很擅用人之道。

谈到这儿,事关收购成败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是沃尔沃的原有团队是否会保持长期稳定。

而关系这一走向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沃尔沃的定位是否会变。

目前李书福的对外表态显示,沃尔沃的定位不会变。它将用它原来的强大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同宝马和奔驰展开竞争,这种信心来源沃尔沃的技术以及全球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吉利并不参与沃尔沃的具体经营。

基于李书福的上述表态,笔者的判断是,吉利入主后,沃尔沃不会发生大乱。

在人心方面同样如此,当然该走的会走,但留下的应该还是绝大部分。

再回到沃尔沃中国,此前我也曾听说部分沃尔沃中国高层考虑过退出。

不过,这里又不得不佩服李书福的用人。

笔者得到的版本是,自从前福特副总裁许国祯加盟吉利后,沃尔沃中国的人心稳定了很多。八面玲珑的许国祯,精通跨国车企运作,又是公关和人事的高手。他的出现使不少沃尔沃中国高层改变了自己的辞职决定。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国人最为关心的恐怕就是沃尔沃品牌能否在中国飞速成长。

基于沃尔沃的现有车型,以及吉利在上海和成都等地建沃尔沃生产基地的信息,笔者判断,吉利入主后,沃尔沃无疑会加大国产力度。而国产沃尔沃很可能会发动三大战役,一是公商务车大战(以S80/S60为主,S40为辅),二是SUV大战(以XC60为主,XC90为辅),三是个性私人家轿(以C30为主,C70为辅)。

在这三大战役中,公商务车大战和SUV大战将会沃尔沃未来在中国最为看重和投入最大的关键性战役。

至于日后沃尔沃的车尾会否写着“吉利沃尔沃”,就像现在国产的沃尔沃标注“长安沃尔沃”一样。笔者的判断是,应该不会。

因为根据新浪汽车和一京城报媒做的联合调查显示,有48%的消费者认为不应该加,会影响沃尔沃的品牌;仅有24.7%的消费者认为,沃尔沃已经是吉利的,应该加上;另外,27.3%的消费者比较理性地认为,只要车好就行,加不加都无所谓。

李书福要想让国产沃尔沃卖得比以前好,就该“忠于原味 适度国产”。

(by danie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