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今天通报了圣元奶粉检测结果,未检出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检出值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
说实在话,从2003年的“非典”,到几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再到最近热议的山西“问题疫苗”,以及过去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卫生医疗用药事件、重特大群体性事件等的调查通报中,包括前段时间某省组织专家对几个“早熟”婴儿作出的联合会诊的结果来看,我们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面对自身声誉、局部利益和公众健康安全的时候是什么态度早已不陌生,对专家们在“利益”和“人民”发生对立时候的立场和观点也了如指掌。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在卫生部刚开始委托有关技术机构对湖北省从患儿家中和市场上采集的相关奶粉样品进行检测的时候,相信很多国人就已经预想到了。
南京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石星认为:“女孩8岁以前乳房发育,10岁前月经来潮;男孩9岁以前出现阴茎、睾丸发育的,都称为性早熟。”既然检测结果显示婴儿“早熟”问题与圣元奶粉无关,专家们是否应该对全国各地发生的那么多婴儿“早熟”的事件做个详尽的会诊和说明?为什么出现这种“早熟”症状的婴儿都是食用(而且是只食用)同一品牌的奶粉?(当然,专家们也可以反问,为什么全国各地还有那么多婴儿吃了圣元奶粉都没事?)婴儿还没有行为能力,不可能自己去找点什么别的东西来吃,那么,是不是这些家庭存在“早熟”的遗传因子?抑或说,这些家庭得人类发展的先机,率先迈向人类“早熟”时代?
但是,从武汉及全国各地媒体报道的婴儿“早熟”事件来看,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其中一位涉事母亲——湖北省武汉市的邓小云介绍,今年6月份,她发现才一岁出头的女儿出现了性早熟症状,主要表现为两个乳房提前发育,皮肤下面有明显的硬核,同时阴道还出现了发炎的症状,武汉市儿童医院的老教授江泽熙初步断定是激素引起的性早熟。邓小云称,“我们是自然怀孕,没有用过任何的避孕药物。女儿出生后的一年多,我们一直用的是圣元奶粉,孩子就是吃奶粉,我觉得奶粉可能就是罪魁祸首。”“停用奶粉之后,女儿阴道炎的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但是乳房仍有硬核。”在治疗期间,圣元的代理商曾数次找她了解孩子病情,并提出了赔偿意愿。“最开始圣元说愿意出2000元,我没有同意。后来有一次无意中说到20万元赔偿,如果我当时同意,他们应该会愿意协商。”这些说明了什么呢?
“圣元优博,58种营养素,让妈妈的爱没有缺憾。”圣元奶粉的广告做得非常成功,让众多的新妈妈认准并只让孩子吃这一种奶粉。但是,58种营养素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是纯天然的还是化学物质?它们真的对人体有益吗?即使每一种营养素都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会不会产生副作用?会像专家们所说的造成“营养过度”吗?甚至会不会是物极必反,“过补”导致“性早熟”?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人类“早熟”时代的来临导致这些婴儿早熟。奶粉的生产厂家和内分泌学科的专家们能否给消费者一个清楚的交代,让大众明白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
由于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我们无权对卫生部委托的技术机构得出的检测结果表示异议,也无法对整个事件的过程及其背后有无黑幕作出任何判断或评论。然而,作为公民,我们有权、也有责任和义务对政府应如何为国民提供一个规范的市场,确保国民的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发出呼吁、提出要求。为什么政府部门不能把好商品的市场准入关、日常检测关和质量认证关,非要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来盖、捂和补救呢?建立一个规范、健康、安全的市场,远比在出现重特大事件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后,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来捂、盖和补救重要得多、见效得多、有益得多,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