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分析及展望


2010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分析及展望

徐洪才

【摘要】下半年,应当重点关注前期政策的叠加效应,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增长。

一、当前货币信贷政策面临的问题

(一)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可能难以实现。2010年上半年,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的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落,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5月份16.5%急剧下滑到13.7%,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年初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担忧,但也暴露出了经济增速可能下滑的新苗头。进入二季度,受房地产新政和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因此,中央银行不应进一步收紧货币,年初制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二)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导致部分项目资金链断裂。近年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涉及银行贷款高达7.38万亿元,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举债规模膨胀、运作不够规范、政府违规或变相担保等问题。5月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银行坚持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原则进行全面清理,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对不能提供有效担保的项目,银行拒绝继续放贷,导致一些在建项目资金链断裂。

(三)密集出台信贷管理新规,加剧了资金紧张程度。2009年底至2010年初,中国银监会连续出台《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初步完善了银行贷款业务法规和资本监管框架,但也带来了以下问题:银行资本充足压力紧绷,常规资本补充手段受阻,影响了信贷持续扩张能力;出现存款活期化和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期限错配严重,流动性风险增加。

(四)紧急叫停银信合作,出现了政策叠加效应。2010年上半年,银行与信托合作产品高达2.6万亿元。这种银信合作,虽然是为了规避监管,但也缓解了资金紧张形势。将信贷资产移到表外,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降低了资本金压力,还可随时转回表内,但风险并未转移,银行仍然承担兜底责任。经过这种“表外化”处理,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提高了,但监管难度和金融风险也随之升级。6月份,中国银监会紧急叫停银信合作产品,控制住了风险,但由于采取“急刹车”和“一刀切”,产生了政策叠加效应,加剧了资金紧张,增加了经济下滑风险。

(五)货币政策未能在调控资产价格中发挥应有作用。中央银行难以准确评估资产泡沫程度;控制资产价格能力有限;调控资产泡沫要付出成本,且存在政策时滞。紧缩力度不当,可能成功抑制资产泡沫,但也可能导致经济严重下滑,甚至陷入衰退。目前经济增长回升势头不稳,需要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资产泡沫压力;但收紧货币政策又会影响经济增长。上半年,国内股市跌幅高达26.82%,其中有货币政策收紧产生的助推作用。股市下跌,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企业融资,也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消极影响。

(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2010〕193号),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六个方面意见,共计十八条政策措施。现在需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快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2010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建议

目前,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基础不牢。我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管理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2010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应重点关注政策叠加效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2010年下半年,应根据外汇占款增长、资本外流情况,灵活转变公开市场操作方向;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外汇流出入情况,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过程中,应该灵活、妥善处理。资金应集中用于项目续建和收尾,严控新开工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的公益性在建项目,应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信贷管理规定及宏观调控政策等要求的项目,要继续按协议提供贷款。

第二,妥善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投融资平台主要缘于长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配套。在城市建设、医疗和教育等开支压力下,地方政府被迫通过融资平台等隐性赤字方式融资。财政体制不完善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增加的重要原因,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统一地方财权与事权。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规范银行放贷行为,增强地方政府负债透明度;将隐形债务列入预算,加强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内外部约束。

第三,疏导和规范银信合作。一是将银信合作产品纳入银行存贷比考核体系。这样,银行不仅占用资本金,还得计提坏账拨备。二是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将信托公司可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与净资本挂钩,提高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银信合作业务占用净资本标准,增加银行腾挪表外资产成本。或者要求信托公司针对上述两类银信合作产品计提坏账拨备,此举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

第四,谨慎使用利率工具。在通常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应该数量上先退出,然后调整价格工具。2010年以来,央行持续回笼货币,目前市场利率已实质提高。在实施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额度控制,以及加权贷款利率上升情况下,央行无需使用利率工具。加之,融资需求降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经济面临下行风险,此时没有必要加息。当然,如果7、8月份通胀水平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也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但贷款利率保持不变,以防止储蓄负利率持续时间较长。

第五,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投放总量和进度;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加强对西部、“三农”、就业等薄弱环节信贷支持;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对小企业服务机制;稳步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品种、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限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检查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

第六,改善汇率与利率协调机制。近年来,汇率与利率政策经常相互掣肘,加大了货币政策执行难度。需要改善经济发展策略和宏观调控框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利率和汇率在宏观调控中作用。目前,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汇率水平,恢复汇率弹性以后,既有升值可能,也有贬值可能,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动力暂时减弱,要密切关注资本外逃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第七,关注资产价格变化,保持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也要高度关注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价格变化,下半年要谨防房价下跌过猛对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当有新股集中发行或大盘股发行时,应当及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防止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总之,2010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应当重点关注政策叠加效应,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