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低碳化任重道远


  低碳正成为全人类的责任和目标

  低碳,常见的解释是,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为协调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

  1997年的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德国政府表示,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

  可见,全球正向气候变暖开战,低碳正成为全人类的责任和目标。

  

  中国一直在努力推进低碳

  在应对气候变暖、推进低碳等方面,中国也一直在努力。

  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

  2007年9月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当天举行的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四项建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

  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在激烈争议和严重分歧的大会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协调,为会议最终达成的成果做出努力。

  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中“低碳”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2010年3月5日上午9时,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开发低碳技术,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共同取向

  由于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全人类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共同取向。

  所谓低碳经济,常见的解释是,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当然,其根源甚至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8年1月17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在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上指出“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首次提出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这是中国政府对低碳经济所提出的总体要求。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人居品质等方面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低碳地产负有领衔低碳经济的重要使命

  低碳地产,属于低碳经济这个大范畴的一个子目,属于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低碳地产与低碳家居逐步成为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后,房地产等高能耗产业日益被高度关注,低碳化成为了趋势。

  据资料,在“碳”消耗产业链条中,住宅产业占比高达1/3。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自于建筑物的排放。在一些国家,建筑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了其他产业排放量的30%。因此说,积极推动低碳地产开发,是推行低碳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地产低碳化,不但提供了新的技术、理念施展机会,而且也为实现低成本化提供了挑战与机会,因而也就为开发企业进行企业创新、在市低迷期寻求经营突围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性。

  在我国,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之一。本文作者认为,房地产低碳化,既能发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又能带动诸多产业降低能耗、减少排放,负有领衔低碳经济的重要使命,真是责任重大,也意味着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要实现房地产低碳化,其基础之一就是做到建筑低碳化。

  低碳建筑,常见的解释是,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目前,打造低碳建筑已逐步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众所周知,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建筑能耗是我国的三大能耗之—。

  事实上,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我国的大多数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对较高。即使是按照目前国内的标准,现有节能建筑的比例也仅仅是5%。

  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房地产建设占据城市中高达70%的能源耗费。而且,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开发规模日益扩大。据报道,目前我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每年将新增建筑面积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200多亿平方米。

  有数据显示,建一平方米的建筑,将向大气中排放574千克二氧化碳。

  还有人通过测算认为,如果将房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折算为碳排放,新建1平方米的建筑就要排放约0.8吨二氧化碳,按照我国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房屋计算,相当于每年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远远高于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每年竣工面积达7亿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业,无疑又是建筑业中碳排放的大户。有人预计,到2020年,房屋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40%,成为第一能耗大户。

  —系列数据显示,推行低碳建筑对防范全球气候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走低碳之路是大势所趋,负有领衔低碳经济的重要使命。当然,房地产低碳化之路,也是任重道远。

  

  建设低碳地产是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

  要实现房地产低碳化,就是要大力推广、开发建设低碳地产。低碳地产,现在普遍的理解是指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内,即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中,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无疑,建造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化的工程,它涉及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等诸多环节。发展低碳地产,需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住宅产业化等方面系统推进,并且努力使低碳的开发理念与房屋使用功能提升、使用成本降低结合起来。

  应该说,实现房地产低碳化,开发建设低碳地产,是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契机。房地产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现实意味着,房地产业走“低碳地产”之路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开发低碳地产,诚然需要加大投资,当然也可为开发企业带来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利益。

  目前,尽管有关低碳地产的舆论非常活跃,各种活动也常见举行,但应该承认的是,当前市场上一些标榜低碳的楼盘项目,大多数只是将低碳用作促销的噱头,或用以抬高房价的贴金而已。即便少数真正在“低碳化”上下了一定的工夫的楼盘,也主要是房地产低碳的低级低碳,即“物理低碳”,几乎很少作到真正的高级低碳即“生物低碳”。为次,今年4月18日,在上海,本文作者陈真诚率先将房地产低碳区分为“物理低碳”和“生物低碳”这两个层级,指出房地产“生物低碳”才是真正的高级低碳地产,建议开发商应在有条件的楼盘引入“生物低碳”这一开发理念,开发“生物低碳”楼盘,为推进房地产低碳化、应对气候变暖、发展房地产业做出贡献。

  总之,尽管房地产低碳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房地产业要真正实现低碳地产开发产业化,让普通购房者接受低碳地产的理念、以合适的购买价格和使用成本享受到生物低碳这种真正的高级低碳地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联系作者陈真诚:QQ622000544,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8975123407,限工作联系。欢迎加入QQ群“土地交易与项目融资”(群号103182089):此群为全国土地、楼盘项目供需双方、银行、投融资等机构人士提供一个专业的研讨、信息沟通、交易平台。实名制,申请加入者请注明个人姓名和单位名,以便放行。无关人士免入,否则,事后也会被请出。]

  

  阅读推荐:

  “行业意见领袖”背后的故事

  低碳地产有望产业化 目前仍处概念炒作

  民间融资成本大涨年利率最高达96%

  房市别再奢望政府救市

  中国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

  房地产调控会否再陷囚徒困境

  松动三套房贷影响不了房市大势

  低碳地产应当领衔低碳经济

  房地产到了该严打李鬼的时候了

  人民币升值不改房价下调大势

  国土部长断言房价下降底气何在

  房租炒作将是昙花一现

  房租炒作的原因分析

  警惕地产“低碳”被滥用

  物物理低碳不是真正的低碳

  开征空房税打击房租上涨炒作

  2010年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分析

  通胀下负利率对冲房地产调控政策

  此前预测房价下降三成已显保守

  房地产已进入买方市场

  生物低碳已被楼盘用作营销噱头

  生物低碳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价值

  低碳房:住宅新趋势or促销噱头

  是否低碳与房屋面积关系不大

  地产“低碳”被滥用

  地产低碳不能设下使用成本陷阱

  新住宅运动不能作为涨价理由

  房市抄底说是在有意误导市场

  清算土地增值税难抑房价

  下半年房价或将明显下降

  房价面临双重打击

  税收调控政策为何悬而未决

  万科等开发巨头将掀降价大潮

  房价下行动力不只来自房产税

  物业税作茧自缚房产税不得不征

  开发商不降价的秘密

  房地产调控岂能是短命儿戏

  不让房价下降相当于富士康激励跳楼

  新政满月论暗藏房市阴谋

  地方开始托市阻止房价下降

  暂缓开征物业税

  政府化解了物业税难题

  地产股误读总理讲话难继续飙红

  房地产调控最大悬念

  房价下降楼市泡沫依然堪忧

  房市调控或出现水中挤海绵现象

  恒大地产炒作别玩过火

  房市或出现价格乱战

  万科等或成降价后起之秀

  开征物业税新预兆

  揭穿开发商的低碳谎言

  警惕房地产调控次生灾害

  央行再抽血致股市房价速跌

  调控避伤房企炒房大限来了

  会否因新金融危机再救房市

  如果女人都走光了…

  房价下跌的富人之忧穷人之虑

  最严厉调控或致房价调整5年下降超50%

  房地产迎来史上最严厉调控

  房地产市场中了什么魔咒

  2010 房地产调控政策分析

  银监会禁贷将杀小济大

  房价下跌50%房地产也不会崩盘

  资源性非民生地产依然值得投资

  默认保护地价房价上涨有悖公平正义

  八大因素证明土地调控还将加码

  土地招标暗标制受欢迎值得推广

  投资回报率是道坎

  国家经济与百姓生活谁服务谁

  浑浊土地市场背后充斥歪门邪学

  土地调控将越来越严

  房市遭遇退房滞销过剩三难题

  警惕银行地产风险互动爆发

  中国迪拜风险最高的十地区

  地方政府拿走超六成信贷财政负债

  压垮高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房市正上演一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