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连海的三个偶然


   

    纪连海,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北京师大二附中。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2008年被评为“首都十大教育人物”。2005年至2008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等八十多讲。

    自从在《百家讲坛》认识纪连海后,就一直很关注他。原因大概是:他与我同龄;都在教育“战壕”摸爬滚打;他口才很好,讲课如讲评书;他相貌古怪,且俗且雅;他特立独行,精于师道。。。。。。

    他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昌平四中,在这个很普通的中学一呆就是5年半。1991年调入县级重点中学昌平二中,十年后调入著名的北师大二附中。令他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是,之后他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从普通人到文化名流的华丽转身。

    回顾纪连海的名师之路,有三个偶然。

  第一个偶然,捡到半张旧报纸。

  2001年,“三八”节前夕,学校为女教师派发福利品。女教师每人一整份儿,男教师减半。东西卷在一张旧报纸里。一旦碰到文字,纪连海总要从头看到尾,然后再扔。这次,他翻开了一张过期的《中国教育报》。报尾那条通栏广告,让他眼前一亮: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附属中学,面向全国招调教师!———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立刻准备材料,挨个儿投递。

  广告上那三所中学是:北师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和一所实验中学。选拔过程非常迅速:周六送简历,下周二上午试讲,周四便得到了录用通知。北师大二附中怕昌平那边不放人,纪连海笑道:“我们校长是明白人。我心都飞了,他还强留一具躯壳有什么用?”看似没用的半张旧报纸,把他领进了北师大二附中,其实,机会,只眷顾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

  第二个偶然,遇到那位高才生。

  北师大二附中校园里,总能见到他黑瘦而忙碌的身影。纪连海新来乍到,先教高二。年级组五位历史教师,纪连海撑起了半边天。一个年级八个班,都由他教。同一份教案,每周得重复八遍。第一学期,他就注意到班里那个白白净净的大眼睛男生。小伙子成绩极棒,稳居冠军,经常拉第二名四五十分。学历史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纪连海特许他:“今后,我的课就别上了,多看看数学、英语吧。”这位高才生名叫阎天,他父亲就是在央视上大红大紫的著名清史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 阎崇年先生。当然,这层关系,纪连海后来才知道。

  阎氏父子,为纪连海搭了一条荣登《百家讲坛》的跳板。当年,这个栏目正急于物色一批主讲人,他们希望在中学选拔一位“会说书”的先生。18名编导分别召集了候选教师百余人。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阎崇年先生说话了……

  第三个偶然,《百家讲坛》第一个0.69%。

  纪连海后来居上,过关斩将,很快就进入试镜阶段。2005年5月,试录《林则徐》。同年6月,正式录制四集专题讲座《和珅》。那天是周五,从早晨一直录到11时半。录完就走,下午还有课呢。当时,他并不知道,区区四讲电视节目,究竟能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说实话,纪连海从来没看过《百家讲坛》,5月试录之前,经人提醒,他才看了十分钟。最好的范本就是阎崇年和刘心武两位先生。纪连海一悟百得,他在讲坛上融合了阎崇年的严谨和刘心武的悬念。

  首播定于2005年7月13日至16日,可惜,纪连海没看着。当全国的电视观众欣赏《和珅》时,他正带领一帮学生,远在山西吉县做考察。回京之后,喜讯传来:那四集讲座,平均收视率为0.48%;第四集,居然打破纪录,高达0.69%!这个出色表现,使纪连海知名度飙升,直逼阎崇年。

    2006年春,纪连海应邀赴南京讲学,东道主陪同参观中山陵。早晨,提前一小时入场。参观完毕,他顺着台阶往下走,路边,碰见个捡垃圾的老太太。老人与他素不相识,却站在远处,端详了好半天。随后,她扔掉垃圾袋,双眼倍儿亮,跑上来握手:“哎呀!这不是纪老师吗?”当时,纪连海意识到,自己已经成名了。

    看完这三个偶然,就会想起那句名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三个偶然好像是密切关联,把他送上了名人的地位。但他的成功与成名,更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在三尺讲台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当央视为他提供了《百家讲坛》这个舞台时,他如鱼得水,淋漓尽致地把自己的才华展现给了全国的观众,声名鹤起。

    纪连海写了几句话,像是激励别人,又像是劝慰自己:“《圣经》说:猪救自救者。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不骄傲,也不放弃,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外界称他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笑答:“我只是一名中学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0ji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