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本刊新闻
作者张捷自驾西藏行途中来电,中央某机构邀其参与一关于铁矿石的会议。我答:这是你《为什么有钱难买战略资源》一文的余音,居江湖者有真知,何虑寂寞。并告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文摘》2010年第4期转载了其发表于本刊2009年第11期的《中国当前拉动内需是西方的陷阱》一文。
编辑杜建国转来学者一函:“您好!能否把今年第4期韩同林的《孤独的战斗》一文的电子稿发给我,我想用它做公共经济学的案例用于教学。并请代我向韩研究员致敬。谢谢!(余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以及读者一函:“第4期的《从低碳“先进生”英国,中国能学些什么》一文,能否提供电子版?如果我们订购印刷版,可能获取较晚,如何能及时读到原文?(刘东贤,中国气象局图书馆)”。
类似资讯,日常不断。择其相告,一谢作者、读者;二谢相关理论界、媒体;三谢编辑。盼其激励本刊同仁,不断前行。
本期主题
有四:农村环保;水与中国;国际能源合作;中国人的健康观。将其串联的主线是本刊的定位:走绿色发展之路;优秀文明新生。
农村环保,并非是城市环保、产业环保的延伸,官僚、专业技术人士离开了农民这一主体,无根难生,更何谈茁壮成长;主体性、地方性,在乡土基础上制度与人的合一,为农村环保的大道。
水与中国,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缩影。治水中国,开王朝文明先声,定帝国基业法统。郑国渠、都江堰,深植西秦灭六国、一统中华之物质、制度、精神底蕴。毛时代的治山治水,奠定工业化城市化国土开发之基石。邓时代,快速发展,水遇到了涸、断、污的新危机,水坝遇到了环境、乡土、民风民俗传承的新问题。人文者、科学者,政治家、官僚,企业家、平民,回溯先史,参照他国,从文明高度,反省人与水共处的历史,以守土爱水之心,融治水与沐水于一体,或许来日会有绽放中式新文明的可能。
国际能源合作,针对中国越来越多的境外能源获取而言。中国虽是乐观文化大邦,但在能源这块终有担忧,人多资源少、发展需求强是主要依据。为此,跟随而来的是不同的战略。市场论者、世界主义者眼中,中国战略的关键,不是担心能不能从外面买到或采到,而是要按国际规则办,在商言商。安全论者、民族主义者眼中,中国战略的关键,应立足安全,自足为上。本期作者言说中,忌自我逻辑之提醒,当警觉;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走的搭便车,行不远,未来或有大患。
中国人的健康观,其实是中国人论的一部分。由于未富、未认同一致已遭遇诸多不健康的人与事,遂择当下中国人的健康观解剖一下,望由此于中国认同、中国人认同上多些共识。
放心告别
主客之因综合,这期是我作为《绿叶》主编的最后一期。借此手记,作为对《绿叶》读者、作者、编辑的告别。
由于《绿叶》已经稳定在一定的风格上,因此我虽依依不舍地走,但没过多的不安。
2008年第1期,“30年社会价值观变迁反思”,是我来《绿叶》后做的第一期。其实,它和第2期的“发展模式反思”,源自同一选题——改革开放30年小结。由此,拉开了《绿叶》由新闻刊向思想刊的转型。迄今,已经有了29期。其中,今年的1&2期合刊“明日中国想象”,实质是我告别的一个符号。回头看看这期合刊的子目录——中国前景:谁主沉浮;中国希望:绿色龙头;中国改革:深水行舟;中国开放:重在维新;中国建设:路径抉择;中国文化:魂魄再构——觉得,它便是《绿叶》主题——探索非传统西方工业化道路、非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新道路的细化。
如果我是读者、作者、编辑,想必会说:这些题目太大、太空了。我以几乎每次在编务会议上的话作为回答:每期选题不能太窄,但每篇文章的论题可窄些窄些再窄些;文章的入口不能太大、太空,最好由一具体的事、具体的人进入,随事的进程、人的行动而展开,结束可大些、空些,简单说就是事物进入、寓意出来。这就好比一个长长的喇叭,进口窄而小,出口宽而大。为此,我每每会以张捷的《为什么我们有钱难买战略资源》和欧阳江河的《“尚趣”的中国现代书法》作为本刊范文向编辑强调;并交流自己的心得:卡夫卡的小说,就是这样的风格,当然,编辑要将文字尽可能“土”些、口语些,因为“土”的、口语的才是鲜活的。思想理论刊物怕什么?从概念到概念,尤其是一堆不清不楚的概念大会战。真如此,上帝,你饶了我吧——读者必定会离《绿叶》远行。
有读者、作者、编辑会说,《绿叶》还行,但也没什么。没错,与一些杂志相比,《绿叶》不温不火。之所以如此,除受我水平有限之累,亦与思想定位有关:不左不右,不激进不倒退,非意识形态化。转变的时代,快速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什么火?鲜明的右,鲜明的左,极端可点金,房地产的任志强与牛刀,便是典型一例。当然,非意识形态化,不等于纯知识、纯客观,民族主义、大国、东方文化是《绿叶》现时段的立足点,这并不排斥世界主义、西方文化。时空错位、文化动静,我们扎根于中间态。
思想刊物,关键是什么?有问题。理论刊物,关键是什么?大道简朴。《绿叶》与我以前做过的《战略与管理》、《中国与世界观察》相比,有两大新变化:一是有特集,问题集中,广度是深度之母;二是多访谈,此在节省名人时间之余,留住了未文饰的思想原汁。当然,我走时仍深深遗憾的是,思想博弈之落空。除了人口、基因、新能源等少数几组文章有所尝试外,多数专家、多数文章、多数选题,静静地自我言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交锋,就没有思想。其实,哪怕是狭义的环境论题,也能展开博弈的。比如,气候变化,阴谋阳谋?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气候变暖的主因吗?谁是环保的主角?政府(市场)是环保的动力还是阻力?等等。
模仿一下“明日中国想象”的方式,如果自己还继续做《绿叶》,会更多做些什么选题、约些什么作者和文章呢?以我为本刊作者廖晓义女士《东张西望:廖晓义与中外哲人聊环保药方》一书写的一篇评论中的一段话作为这不短的告别辞的句号: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会长潘岳先生曾数次希望《绿叶》能关注上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道。记得2008年的若干期也曾尝试了几组有关小传统、日常生活技艺的选题,可惜质量不高,关键是找不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人与事。为什么会这样?
在中国,讲宽泛的文化或思想,从历史到理论,都不乏行家。一旦涉及战术层面,尤其是技艺层面,立马寥寥无几。历史多中断,贵族无后续,当是要因。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因在那里生活过一阵子,对充塞于平常人家、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见的花道、茶道、酒道、柔道、棋道、书道、剑道,等等,叹为观止,印象深刻。
每个道,都有核心流派、核心家族,代代相传;都有晋级制度,激励进取;都有道场、会所,定期活动;都有出版物,沟通密切。其中,有专业者、有业余者,各取所需。各道中的精英,多为知识型人物,居社会名流行列,于乡里、社区、都市、国家有影响。缘何如此?血统不断,法统有续,道统得传。“和魂洋才”,不只是口号,不只是方向,也是行动,也是生活。世上本就没有什么抽象的爱,也没有什么空洞的文化,日本人爱他们的文化,且以此为基石,创造了“小而闪光美丽的日本”,与无数的日常之“道”的世代相袭、绵绵不绝大有关联。
与日本不同,今日之中国在相应的方向上大多是一堆非民间的半官僚、准官方机构或组织,政治高于艺术;地方特色了无,扎根无土;家族血统中断,内生难续。一些新近起来的民间组织,多数也为非职业之士拥塞,少技,艺粗。有文化无知识,道只能是空,填补者必是西方的道与术;有知识无文化,技不是艺,长不大、行不远。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于诸多畅论东方文化、中国之道可拯救地球与人类之论,从战略上,表示认同;但在战术和技术角度上,我对有战技而少战略的西方哲人倒还有一丝信心,对有战略而少乃至无战技之东方哲人多半是担忧。怎么办?
古之日本师学中国。今之中国,知识者若能借鉴甚至模仿东邻的文人、能人走向在技艺中的人生,并让其家人或学生传承其技艺,这或许是中国知识者再生,以及中国文化真正多元丰富的一条可行之径,虽然这注定很长、很难,充满着不确定性。
大道存于小道,甚至出自小道。明日之《绿叶》如果能多些小道的发现、交流,多好。
20010年《绿叶》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