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5期目录





目   

 


 

 

 

编辑手记

 

 

 

专题Ⅰ:水与中国

 

 


水的善治之道

 

于晓刚  水的问题是全球首位的环境问题,解决之道是善治——公众参与决策,公众参与管理。我们现在的水电开发,往往以经济、技术是否可行来简单决策,而忽视了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社会影响;在江河治理中,权力过于集中,流域规划滞后,河流的公地悲剧不断上演。水要可持续,大工程是否进行,得有一部《社会影响评价法》,让老百姓获得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利益分享权;地方(社会)水的管理得让老百姓亲自参与,这比以权力和技术强制管理、专业管理更民主,也更科学。

 

 

解决水的问题,关键在管理

 

唐晓峰  水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关键在管理。别指望讲道理就能解决知行不合一的问题,要想让老百姓从认识到行动都有变化,所有的管理手段都要用上:法律的、制度的、政策的、宣传教育的。全面的管起来,这个事情才能管好。

 

 

生态调度,实现河流健康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王忠静 黄草  中国现有八万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库和五万多座水闸,分布在东西南北多姿多彩的河流上。维持河流的生命,既不能人类中心主义——河流须优先满足人类供水、防洪、发电、航运、娱乐等需求,又不能激进环保主义——恢复河流的原始状态、禁止人类任何开发。实践证明,若能积极利用科学理论和技术寻求和确定河流健康的基准点,变常规调度为“生态调度”--为人类生活留出足够的水、为社会生产留出适量的水、为生态良性维系留出基本的水,就可能实现河流健康与水资源合理利用。

 

 

筑坝建水库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不二之选

 

张博庭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归纳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这是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可控总量不足造成的。一国的水坝建设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其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当前很多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龙头水库建设。加速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必要的龙头水库,攸关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

 

 

逝水难收,海河流域、北京往哪里去

 

王建  先天自然不足,后天发展过速,科技过重,人文偏弱,综合之下,水资源的持续产出功能逐步消失,河水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北京和它所依托的海河流域,已经出现生态崩溃现象。海河流域24座城市,在这一旷日持久的灾害面前几乎无动于衷,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广泛的危机意识,特别是每座城市都在规划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城市在不断扩大,人口规模在持续增长,海河流域不堪重负,这很可能酿成社会危机。

 

 

小农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水利

 

桂华  当前农田水利上的根本问题是:小水利与大水利的脱节,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田水利系统性破坏,水利回归为一家一户的小农形态。受西化影响正在中国推行的水利市场化、私有化机制,因忽视了中国小农生产的现实与农田水利系统性、战略性的性质,导致当前的农田水利困境。中国农田水利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将农民组织起来,而不能依赖外来的徒有其名的“经济自立灌区”与“农民用水户协会”模式。

 

 

小水利之殇与农村的“公共悲剧”

 

胡靖  自然危机有时会折射出制度危机。西南地区农村旱灾扩大化、深刻化的原因,表面上是小水窖的低效、无用,以及对于村庄防洪、防旱非常关键的陂塘的瘫痪、半瘫痪状况。深层暴露出的是“大包干”制度后地块产权细碎化、集体组织能力和统筹能力空洞化这一中国农村的“公共悲剧”。30年前,农村产权之变开中国改革序幕;今天的西南旱灾,是农村制度创新乃至中国制度创新的契机吗?

 

 


专题Ⅱ:农村环保

 

 


是什么遮蔽了费孝通的眼睛?

——农村环境问题为何被中国学界忽视

 

张玉林  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的工业化引发的史无前例的环境破坏及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相比,中国学术界的环境问题研究显得过于薄弱。主要身居大城市的农村研究者,“无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对于农业和农民所造成的全面的和无所不在的损害,原因在于高度反自然的城市生活已经削弱了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各种人对于自然的感应能力,并难以意识到去关注其中的受害者——农民。

 

 

发挥当地人能动性,走出农村环保困局

 

王晓毅  简单化的政策、软弱的地方社会和强大的外部力量共同的作用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根源之所在。传统的由外而内的环保视角和由上而下的环保监管模式,令当地民众成了环保的对象而不是主体,农村沦为城市的附庸,地方环保、农村环保陷入困境。如何下放管理权限,形成环境保护中的分权治理?如何转变地方政府环保监督机制,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更多地纳入到当地人的评价和监督下,迫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当地的长远利益?这一切之变的关键是,依赖当地人,发挥当地人自主的能动性。

 

 

农户环境经营,构建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栾胜基  既有环境管理模式运行的关键在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令信息贯彻,对于以非点源污染为主要表征的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来说,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民的基本需求,环境经营模式旨在通过激励性的政策设计,由政府购买农户环境服务,将农村环境保护内化为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农村环境管理,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和生态保护激励相容的“三生共赢”的目的。

 


 

专题Ⅲ:国际能源合作

 

 


学会做大国:中国的能源国际合作视角

 

王建  中国人口多、石油资源少,无法依赖世界资源完成能源结构从以煤为主到以石油为主的转变。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生产的产品要供各国消费,因而对能源的需求量比其他国家大得多。这种全球分工结构导致中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有更强烈的迫切性。大国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把能源问题纳入国家未来总体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做好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安排,从现在开始为长远铺路。

 

 

构筑长远、整体的战略,掌握能源主动权

 

龙韬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第二大能源进口国的中国,由于缺乏长远的整体战略,各种政策手段配合不力甚至相互脱节,在能源方面遭受了重大损失。如何才能把握能源的主动权?在传统能源领域,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树立蓝色国防观,保障海外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在新兴能源领域,要争取掌控原创性的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这中间,把自己疆域内的能源开发好是重点,因为它最可控、最可靠。

 

 

寻求国际能源合作的基石:做好国内市场

 

查道炯  探索怎样开展好能源的国际合作,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有怎样的能源发展目标。我们的关注点和精力不应该老放在担心别人有资源不卖给我们,到处找油气上面。中国的能源国际合作是否有更广阔的空间,最终取决于自己国内的能源市场做得怎样——做好了国内的事,才会拥有话语权,再寻求国际合作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该调动公共资源,先把节能减排和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真正做起来。

 

 

国际合作,首先要遵循商业原则

 

韩晓平  在国际上做生意,利益原则、商业原则并重,是普世规则。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商业文化,偏于按自己的逻辑行事。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如何能让自己走出去时更稳、更有益,中国应遵循市场经济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原则为基础;国家战略要服务于商业原则,保证其公平执行,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有利、有效的国际合作。

 


 

专题Ⅳ:中国人的健康观

 

 


为了理想的健康,要学会妥协

 

王一方  医患关系只是健康问题的冰山之尖,冰山底座,对医生来说是医学观,对老百姓来说是疾病观,可怕的是,我们常常将劲用在尖上而不是底座。原本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健康,正在被技术化的正常指标和流行的错误观念所取代,专家不断制造技术方言来制造隔膜,医学与公共理解越行越远。市场经济之下,花钱就想购买一切健康权利、一切生命的可能性,这样的专制,让健康迷失。重读毛泽东关于健康的承诺——救死扶伤、白求恩精神、卫生重点放到农村——为了理想的健康,要学会妥协。

 

 

健康公民应达到中国人口总数的60%

 

何庆  健康公民应在一个人具体的生长时段里逐步塑成,而非是仅仅成人后跟风似的突击学习。理想的健康公民,其生存境界应该着眼于人类的安全繁衍与文明进步,视承担责任为爱之表现,充满自信的履行社会生活的多种角色,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世界——爱家、爱党、爱祖国,爱所有我们已经结识以及尚未结识的人。

 

 

中美领袖眼中的“健康国民观”

 

李小平  毛泽东的“野蛮其体魄”,目的在于“文明其精神”。新中国万千口号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影响深远——健康的人民是一国之本。没有邓小平的长寿,中国就没有今天。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强国,健康的国民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扎实地打造健康的中国人?第一,实行资源稀缺下国民健康保健优先战略;第二,尽更大努力减少先天缺陷和后天残疾;第三,减少人口,改善环境。

 

 

 

 


  


 





 


 





 

 

 


理论编辑:杜建国(国际·政治)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13  电  邮:[email protected]

          齐  澧(经济·技术)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09  电  邮:[email protected]

          汪毓楠(社会·文化)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03  电  邮:[email protected]

美术编辑:孙  潇(网络·电子)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05  电  邮:[email protected]

 

 


2010年第5期

http://blog.sina.com.cn/greenleaf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