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目录




目   

 


 

 

 

 

特集:低碳与世界经济的大方向

 

 


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人类命运的全球革命

 

张坤民  发展低碳经济,目标就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低碳经济既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的内在需求,我们应及早规划部署低碳发展,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我们要统筹处理好国内外和远近期两个大局,尽早规划,采取行动,有序推进。

 

 

低碳: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潘家华  低碳经济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氛围,循序渐进,即“高歌稳进”。低碳并不仅仅是一种国际公共产品,而是涉及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低碳还将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已经启动的低碳革命中,谁先低碳谁就占据了竞争的战略高地。在国际舆论中,低碳也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坚守的道义底线。低碳不仅经济,而且势在必行。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支撑

 

何建坤  低碳发展是当前世界变革的一个潮流,哪个国家适应了这个潮流,哪个国家主导了这种潮流,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强盛起来。未来世界新能源技术是引领这个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我国要实现2020年自主减排目标和未来发展中不断向低碳发展的社会转型,当前就要把发展核心技术作为一个战略性的优先领域来进行部署。中国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向生态文明迈进,就必须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实现这一发展蓝图的关键,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低碳战略转型,需要国家规划与民间实践的配合和互动

 

张世秋  不管气候变化、低碳是不是阴谋,一个国家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以及发展方向,特别是以何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来支撑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低碳”是目前很直接的一个政策切入点,中国社会掀起了低碳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强政府”的长处,制定长远的低碳战略规划和清晰的路线图,更好地引导民众的低碳实践。

 

 

关于低碳经济“中国化”的再认识

 

金乐琴  低碳经济正在影响全球经济和竞争格局。对于这一来自发达国家并由其主导的潮流,中国不应简单套用现成的概念和做法。对低碳经济进行“中国化”的再认识,是避免盲目跟风、掉入低碳陷阱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标准重新认识,发挥政府主导型体制的优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两个重点,制定科学的低碳发展战略,落实低碳经济行动。

 

 

塔里木盆地光热土水资源综合利用构想

 

邓英淘 邓山涛  南疆地区难以开发,关键在于缺水。有了廉价的太阳能,除了发电,还可以淡化地下苦咸水。依托这些基本产出,可将沙漠变为农田、牧场和林业用地,生产出大量的生物质能,作为发展各种深加工产业的基础,并兼收改造沙漠气候之效。

 

 

低碳时代的造房理念

 

阿成  不通风的房子有若干弊端:不仅给居住者带来尴尬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支出。没有穿堂风的房子比有穿堂风的房子消耗取冷方面的电量,至少在二到三倍以上。由于设计了愚蠢的落地窗,室内的温度陡然增高,也增加了居住者为了降温而付出的费用。更重要的是,一天24小时不停地使用空调、风扇,势必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家如此,一个社区如此,如果海南岛五成以上的房子都如此,这样的设计就是造成经济损失的罪魁祸首了。

 

 

气候政治:国家利益与道义的博弈

 

强世功  在现实的国际政治中,不存在单纯的气候问题,而是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展开了激烈的政治博弈。中国目前从“碳政治”中获利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借气候变化思潮推进环境改善,鼓励新能源技术开发。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没有提出自己的环保理念,道义主张不足根源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没有一个明确、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构建道义基础,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包括社会主义传统和自由主义传统中寻找资源。

 

 

低碳经济:真正的绿色中国之路吗?

 

郇庆治  “低碳经济”无法成为医治“高碳经济”的灵丹妙药。正是传统的经济行为体(市场)和政策工具(国家)创造并维持了“高碳经济”,又怎能指望它实现“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的中微观目标要保证实现,其宏观意义则不能过于泛化或虚夸化,必须将其置于一种全新的、绿色激进的政治生态学话语框架之下,也就是使其成为同样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主流术语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

 

 

低碳不可能拯救工业文明

 

田松  用“低碳”这个药方来拯救工业文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文明的整体理念,与“低碳”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尽管作为一个有五年素龄的素食者,我明确表示赞成“低碳”。关于“低碳”我们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一,在观念层面上,大多数“低碳”策略,都试图保留工业文明的整体框架,只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的调整,对于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定起不到实质作用;其二,在操作性层面上,大多“低碳”条款都有避重就轻的嫌疑,即把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转化为个人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又如缘木求鱼,隔靴搔痒。若真想要实行“低碳”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促使整个文明结构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要防止低碳成为新的金融投机的借口

 

丁一凡  碳减排在欧美已经成了一种生意。在二氧化碳排放的威胁下,可能隐藏着一小撮金融集团的私利。中国可以借低碳发展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但我们也要密切关注碳排放方面其他国家的走向,随时调整政策。对于已经开始尝试的碳交易,一要及时评估它对国内减排产生的效果,二要跟踪国际社会碳交易的发展,防止碳交易演变成新的金融泡沫。

 

 

怎样理解“低碳现象”?

 

蒋高明  为了我们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人类乘坐的“巨轮”的安全,必须高度警惕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低碳可能是人类改变航线、避免“沉船”的一个很好的机遇。长期以来,我们擅长于制造词语、喊口号,“低碳”这一舶来的专业术语被中国社会尤其是官员们接受,并试图用于指导经济建设,过程之迅速超乎想象。其实低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技术上已不是什么难题。但愿这次“低碳”来的是行动,而不要重复“生态”口号贬值的老路。

 

 

需要减排的岂止是碳?

——循环经济更适合中国国情

 

哲夫  明眼人一望而知,这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说穿了,其实并没有自己成形的独特理论或是约定俗成的定义,它不过是从循环经济中剥离,并独立出来的一部分——只负责吃鱼而不负责捕鼠。在欠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减排的又岂止是碳?循环经济是一项更具操作性、厚重且全面的经济发展策略,更适合中国国情。

 

 

心灵低碳才能实现全球低碳

 

邰筐  在抱怨交通拥挤、空间逼仄、物价高涨、浪费惊人、污染严重、信息泛滥、人口爆炸等问题的同时,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投入购房购车换房换车的大军,在欲望洪流的挟裹下,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粒身不由己的沙尘。低能耗的生活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只有精神上低碳,心灵上低碳,才是实现全球低碳的根本路径。

 

 

低碳的生活价值,可有可无

 

叶兆言  老派的《康熙字典》中没有“价值”,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低碳”,大家照样活得很好,养得很滋润。我们并不是依靠某些概念才活着,无论是低碳,还是生活价值,都可有可无。

 

 

国家环境不能依靠个人的自我沉溺完成

 

马小淘  低碳,忽然间就无处不在了。低碳不是口号,没必要这么响亮,低碳越是像一句脱俗的号召,就会离切实的百姓生活越遥远,而所谓以身作则的“低碳时刻”,大概也是社会超脱规则或忘记规则的时刻——一个国家的环境,不可能靠个别人的自我沉溺完成。待到没有人再天天嚷嚷低碳,低碳模式却已然进入生活深处,我们的环保才算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气候变暖是假,新技术革命是真

 

白海军  为了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制造了全球金融危机——破旧,以及气候变暖的骗局——立新,以主动出击促成自己的新技术革命。中国不必去拆穿其谎言,而是应趋利避害将计就计,力争成为低碳技术革命的主导者。

 

 

中国环保的重点是污染而非碳排放

 

曹豫生  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来说,现在既紧迫又重要的事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碳排放问题则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问题。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自电厂燃煤,因此未必比传统汽车低碳。光伏电池产业,原料、销售两头都在外,能耗和污染留在国内,对中国而言,和焦炭、氯碱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对所谓的新能源产业国家不能盲目给予优惠政策。

 

 

谨防低碳经济陷阱

 

张孝德  遵循单纯的低碳经济理念,未必能实现低碳的目标:该理念未能超越成本外化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依旧迷信技术之上,并有沦为全球财富再分配的工具之虞。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没有旧包袱,面临新问题,完全可以另辟蹊径。

 

 

低碳经济的悖论

 

蔡历  先过量的碳排放正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如今再指望用市场经济去消除它,无异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气候环境不是私人产品,无法围绕之形成产业经济;而作为公共品,气候问题又缺乏全球公共政府来统一管理。碳减排要实现,只能寄希望于超越市场经济的全球新制度。

 

 

 

 

 


  


 





 


 




理论编辑:杜建国(国际·政治)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13  电  邮:[email protected]

          齐  澧(经济·技术)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09  电  邮:[email protected]

          汪毓楠(社会·文化)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03  电  邮:[email protected]

实习编辑:夏永红  蒋  鲲

美术编辑:孙  潇(网络·电子)
          电  话:88115179/88115908转605  电  邮:[email protected]

 

 


2010年第6期

http://blog.sina.com.cn/greenleaf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