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类节目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相亲类节目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文/四川点石成金策划公司 阿七先生
 
“不能因为出了个张悟本,我们就不能吃绿豆”,名医徐绍萍曾经这样说过。不知道《非诚勿扰》节目能否继续坚挺,但笔者想说的是:一颗耗子屎可能坏了一锅汤,但相亲类节目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而今眼目下关于相亲类节目的争议不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个收视率创全国新高的节目被撕得面目全非;我想这与多数人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文学剧本和电视剧差不多。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相亲类节目多少是有点问题,但不足以招来“封杀”之灾,更多的是需要上至政府职能部门,下至平民百姓能多一点宽容与支持的心态,帮助一些收视率难创极高的电视栏目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说实话,湖南卫视的《百科全书》停播让人有点惋惜,期望《非诚勿扰》能避免如此厄运。
相亲类节目究竟触犯了什么?
把好嘉宾关、主持人关、话题关、内容关、审查关、播出关……这是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下发的通知中,对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和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的明确要求。
相亲类节目究竟触犯了什么?人民日报评相亲节目“守土失责纵容低俗文化”。
不同的人在“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三观层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见解很正常,只不过一旦被放大,特别是在面向全国的电视舞台上被放大之后,难免会有极大地争议,难免会刺激到部分人的神经。就好比平时我们说的几句随口话、地方话被演员搬上了银幕一样,总觉得好笑,很怪。
在公众媒体之上,只要你的言行不触及法律与道德的底线,相信观众还是能接受的。那有些相亲类节目究竟违背了什么呢?
下面是作者尹晓宇,陈星星在人民网中文章中的描述:
直到节目录完了,我都不知道那18位女嘉宾的年龄、工作、背景等资料。”伍先生曾参加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现场与一位女生牵手成功,“后来就没联系了。”
这样的“盲婚哑嫁”,让他直呼 “不靠谱”。更不靠谱的是,“连我的身份证都没查。如果有人作假,岂不是没人管?”
造假,成为相亲类电视节目被广泛质疑的罪魁祸首,很多观众不解:为什么上台相亲的都是美女啊?更有网上爆料某某相亲栏目的女嘉宾其实结过婚,年龄不真实。嘉宾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是相亲类节目下台的直接导火索,不少观众表示:如果真是嘉宾的真情表露,哪怕言语有点偏激过分,我们也能原谅,就怕这些相亲男女都是群众演员的“变身”。
嘉宾是“托”,一段时间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但尽管这样,是真是假我们只能猜测,相亲类节目的收视率同样直线上升。而真正受到冲击的恐怕是“社会主流价值观”。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非几百万不嫁”这些极度张扬雷人的话语迅速与“低俗”画上了等号,有可能嘉宾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也增加了收视率和关注度,但却不断挑战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底线,同时也让相亲类节目触及到了“低俗”的红线。
正如人民网文章所说:在某些节目的“粉丝”看来,这类节目走红,正是因为嘉宾们所呈现的多元价值观反映了部分社会现实,譬如拜金女、炫富男现象,同时更因为嘉宾们“敢说”、“坦率”而刺激了观众的心弦。
但这种裸露而且被放大了的价值观表现,让有些人受不了,相亲类节目在收视率逐步攀升的同时也把自己逼到了死亡的边缘。因为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这就好比你在电视机面前可以一览无遗的欣赏比基尼美女,而在大街上东看西看会被当成色鬼一样。
“相亲门”让媒体觉醒什么
继“养身门”事件之后,“相亲门”再次撞击了社会的道德神经。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面性,相亲栏目再创电视收视率新高的同时,也会被更广泛的争议下去。其实,无论从栏目的定位、形式上讲本身是没有错的。之所以为受到公众的质疑与政府的责令,那是要求我们的公众媒体在承担娱乐宣传义务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民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一个真实的舞台之上肯定会有各式嘉宾,各种声音,这个时候媒体的公立与导向是必不可少的,在《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与乐嘉联手对场面的控制处理的非常好,但还应多些价值的引导。正如人民网所说:“如果社会出现了这类低俗价值观的倾向,大众媒体就更应该去扭转、去引导,而不是放大或推波助澜。”
所以本着对观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的所有相亲类节目起码应该做好两点:一是保证嘉宾的真实性,二是引导一些过于偏激的言论及过于偏轨的价值观。
相亲类节目何去何从?
这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年代。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这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相亲类节目首先必须适应市场,然后又要归于社会。这里我们要搞懂某个栏目的火爆,高收视率背后还是观众给捧起来的,这说明其中必有观众需求的东西,否则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相亲类节目什么?我们应该清楚。其实不论《我们约会吧》还是《非诚勿扰》,这些都不是“服务节目”,而是“娱乐节目”,是一档以“相亲服务”为载体的娱乐节目。既然是娱乐节目,可能有些元素难免就会夸张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了社会的痛痒之处。我们不主张哗众取宠,但也不能否定坦言自我。
其实“相亲门”整个事件不仅仅是反映相亲类节目的“是与非”那么简单,笔者认为在更大程度上是体现了民众对“言论自由”的挑战,而侧面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形势下出现的“个别道德扭曲”现象。一方面,更多的人喜欢听真话,讲实话;所以一旦有人在大舞台毫无忌讳的坦言便会受到追捧;一方面由于贫富差别悬殊、道德价值扭曲这些现象未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及平时缺少社会层面的梳理,一经媒体化便会受到公众的“围攻”。
从一定角度讲,相亲类节目给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之上,他们获得的东西可能超乎他们的想象,比如个人的知名度,观众的肯定,嘉宾的赞许,而这些也正是媒体的伟大之处。
有瑕疵,犯错误是难免的,只要媒体能尽量保证节目真实性,不去逾越道德底线,相信我们的公众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相亲类节目也会在现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办出老百姓真正喜爱的相亲节目来。
期望更多相亲类节目能还原真实,守住伦理底线并控制好道德神经;也期望我们不要一棍子把所有相亲类节目都全部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