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报告5月号编者话:风尚的精气神儿


    人类从来都有假物托思的传统,你或许从未想象过在遥远的1805年做成的一条裙子,竟然是设计师希望通过新古典风格设计来表达民主理念,也未必会意识到隐匿在那些风靡的“摩比小人”背后的,还有一丝对成长无奈的愁思。

《汽车消费报告》马蕾

 

    前两年,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时装和政治关系的文字,出处已经模糊在记忆里,内容却依稀还在,说得是9年前的春天,一个闯荡美国、名字大概是叫凯瑟琳的法国时装设计师在美推出了一条国旗裙,这位身在异乡的法国人显然把它当作一件个人艺术品,希望这条印着美国国旗图案的真丝裙子,能代表自己梦中所见的那个美国。

    至于是什么样的美国,凯瑟琳没说,或许说过了我没记住,但这不重要,因为很快,9·11发生了。于是,这条只承载着凯瑟琳个人情感的裙子,迅速成了美利坚民族情感的寄托物,不仅名声大振,还被各路名流竞相上身,一时间,裙裾上星条旗飘啊飘,俨然成了大风尚。

    人类从来都有假物托思的传统,你或许从未想象过在遥远的1805年做成的一条裙子,竟然是设计师希望通过新古典风格设计来表达民主理念,也未必会意识到隐匿在那些风靡的“摩比小人”背后的,还有一丝对成长无奈的愁思。

    如果说时装这个物件儿或者一些小玩意儿更容易被设计师或者制造商拿来靠近政治或将某种情绪埋入其中,那么可以代表广阔如生活的,还得是汽车。

    早些年,我还不是一个汽车记者,朋友的女朋友Linda从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放暑假回来,漂亮、有学识,却正是轻狂的年纪,这个求学生涯刚满一年就迅速被北欧生活观俘获的小妮子对国内一切都看不顺眼,吃、穿、住被她那张利嘴损了个遍,最后落在行上。

    她对国人热衷三厢车大加批判,中心意思就是中国人太不懂生活,三厢车算啥,哪像她在瑞典的房东太太、房东太太的邻居、房东太太邻居的邻居,一到周末全家开着旅行车出游、野餐、会友,自由轻松闲适那才叫生活的气质,那神情就像那些车都是她家的。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旅行车的名号,脑子里稀里糊涂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净想着能拿些啥话来压压Linda的气焰,再后来,Linda继续回到瑞典并留在那里,而我进了车媒,也渐渐对欧洲旅行车的风尚有所了解,其实Linda说的都没错,错的是她太年轻,没来得及把张狂历练成涵养。

    山本耀司说运动世界追求的是必需、实用和功能性,尽管这个1980年代闯入巴黎时装舞台的先锋派人物此言不是针对汽车,却歪打正着地击中旅行轿车的性格。

    前几天,遇到独立制片人盛海,他一见我们试驾的斯巴鲁新力狮旅行车,立马生出亲切感。在这个曾开车在欧洲游历并在瑞典生活过几年的艺术家看来,旅行车之于欧洲家庭就如家中一员,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中,代表着实用、优雅和闲适的生活风尚。

    百科全书上对于“风尚”解释地有些冷冰冰——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这个解释完全糟蹋了如此有风情的字眼儿背后的精气神儿,事实上,这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是带着气质和神韵的。

    但这样的风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未能俘获中国消费者的心,不过,事情似乎正在起变化,看看《汽车消费报告》本期的相车,或许那些希望自己的旅行轿车产品能像“摩比小人”般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汽车制造商,能够在其间看到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