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富人阶层


《汽车消费报告》马蕾

 

   “我抱着幻想,期望有朝一日,某位富有而漂亮的男人从天而降,从此让我一生安乐富足。”埃利奥托·提伯在传记《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话真是喊出那些顶级豪车制造商的心声,现在他们多期望能在中国市场多掉下来一些这样的男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娶回家,而是买下他们的产品。

 

    想想真有意思,以前不管什么样的欧美文化,哪怕是不入流的街头涂鸦,一旦飘到中国,都似乎是进了上流社会变得倍儿有面子,即便是块印着英文字母的橡皮,都能摆脱变成橡皮屑的命运,被主人摆在桌子最明显的地方,一边面无表情心里却暗爽地跟人介绍这是瑞典货,一边心生跟国际接轨的满足感。

    现在如果办公室还有这样的“精”英,多半会被人私下嘲笑没见过世面跟不上潮流,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最fation,有必要看看如今的国际顶级奢侈品都在忙着干吗。

    前段时间,法国奢侈品品牌都彭的设计总监Olivier Coquerel又来中国了,这次他一股脑推出18款“上海”限量版的物件儿,都是些男人的“宠物”,Ligne 2打火机啊、Néo-Classique Président笔啊、袖钉还有皮带什么的,价格贵不是重点,不贵还能叫奢侈品?关键是人家研究中国文化和心理了,除了把古色古香和泛着诗意的中国图案搬上了自己作品,还在“8”上下功夫——每枚打火机或笔都能看到8种颜色的黄晶石,精品编号干脆就叫1088,“你能发发”的谐音应该挺对从事某种“标志性”行业的中国富人的味口。

    除了Olivier Coquerel,香奈儿的创意总监Karl Lagerfeld为了最新的作品也在最近跑到上海来找灵感,中国风成了奢侈品设计元素的新源泉和前沿展厅,除了市场魅力和能量,还能有啥别的原因。

    前几天和艺术家卢昊聊天,去年年底,他设计的法拉利599 GTB Fiorano China艺术典藏跑车,把宋代哥窑开片瓷器的图案搬到车身上,还把小篆用到了仪表盘,结果拍出了120万欧元的高价。

    这个对速度狂热到能被它牵着鼻子走的艺术家希望很快拿到已经交过定金的法拉利F458,他的车库里同时停着一辆法拉利F430、一辆保时捷卡雷拉S、一辆保时捷卡宴Turbo和一辆雷克萨斯C300。他淡淡地对我说,你真应该采访一下小富,他有12辆法拉利。

    天那,你说说那些顶级车制造者怎能不对日渐涌现出来的有消费能力和消费诉求的卢昊和小富们动心。虽然,中国目前占全球2060亿美元奢侈品行业的10%以下,仍需要好几年才有机会赶超欧美、日本,但显然,中国市场的非凡吸引力挡都挡不住。

    看看这次北京汽车大展上阵容一个比一个强大的豪车大鳄,你就知道,瓜分中国富人阶层的斗争已经开始。

    “我抱着幻想,期望有朝一日,某位富有而漂亮的男人从天而降,从此让我一生安乐富足。”埃利奥托·提伯在传记《制造伍德斯托克》里的话真是喊出那些顶级豪车制造商的心声,现在他们多期望能在中国市场多掉下来一些这样的男人,当然不是把他们娶回家,而是买下他们的产品。

    或许中国风是他们认为最能贴近和打动中国消费者心理的元素,虽然杂糅着西方血统和中国文化,但大多数情况下,以这样一种面貌呈现多少还能带有些亲近感,但中国富人们需要这种亲近感吗?或者这些刻意打造的加入中国文化符号的奢侈豪车,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吗?或许这又是另一个话题。

    我突然想起了去年年底曾经收到过一套宾利寄送的卡片式台历,背景选的是水墨版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如果说构图和功力还能给个“一般”,但把宾利车愣生生加进背景去之后,整个画面毫无美感不说还连带着拉低了宾利一贯的格调,这套台历被我匆匆看过一眼后就压在一堆书报丛中至今也没能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