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汽车工人更应率先要求涨工资


     前段时间我在博客里因为谈论汽车产业薪酬的问题引来的很多网友的关注,当然骂街的多,理性建议的少,对此我颇为理解,在目前的收入差距下,很少有人能够冷静得下来。这两天有媒体对广东佛山的本田零部件工厂工人要求加薪,带头的工人被辞退,这个新闻在今天读起来不令人震惊但足以引发人们去思考。

     今天各大网站的头版都在强调美国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个结果得来不易,但问题是就在我们“请求”美国承认我们市场经济地位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按照传统市场经济的国家去改革我们的劳资关系,我们是在拿畸形的市场经济模式去强求其他国家承认我们,承认我们的好处是资方能够更好地在美国赚钱,理论上劳方能够从中得利,但在工会薪酬谈判缺位、工人集体散步又处于非法状态时,资方完全享受了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好处,而劳方只能在资方强势之下进一步丧失话语权。

    就汽车零部件产业而言,中国最近几年在很多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已经开始在全球到处遭遇反倾销调查,这其中的背景之一就是汽车零部件的投资方能够肆意压低工人的工资,本地招不到廉价工人就从中部、西部地区招,中部再招不到,我怀疑下一步资方会录用越南、非洲的非法移民来经营黑心工厂。在一个汽车产销两旺的国家,汽车相关产业的工人工资应该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如果资方不是靠提高工人的生产力来赚钱,而是依靠中国特有的低薪酬体系,我认为我们的汽车应该在目前基础上整体降价50%以上,从而把利益让给消费者,因为合资公司在以远低于发达国家成本的方式生产汽车向中国消费者卖车,此前我们尚可以以学习其先进技术为由纵容其压榨中国劳动者,但今天本土品牌日渐强大,我们完全可以从政策鼓励这些市场化行业的工人组成更为强大的工会组织,比如成立中国汽车工人工会联盟,中央政府可以任命官员担任这个工会联盟的领导,从政策上鼓励各地汽车产业工人加入这个工会联盟,通过这个联盟与汽车及零部件厂商根据汽车销量、市场情况合理确定工资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让弱势的各地汽车工人受益于我党的工会组织,地方政府保护当地企业的冲动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我之所以认为汽车产业工人应该率先要求涨工资就在于这个产业近年来利润大涨,但工人的薪酬却原地踏步。资方肆意从经济更为不发达地区雇佣廉价劳动力,这种看似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利用中国工会组织薄弱的漏洞,以损害工人利益的方式谋求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如果在岗工人的工资无法提高,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竞争力其实更弱,最终其实还是会损害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利益。如果类似广东、上海等地区真正到了雇不到廉价劳动力、工会组织又能够拒绝资方从经济不发达地区雇佣廉价劳动力的冲动,那么资方就会考虑降低自己的利润期望值,或者直接进行产业转移。在今天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认为类似上海等地区的老工人完全可以去做豪华车,比如沃尔沃要是在上海生产,我认为它应该雇佣一些有经验的上汽工人,虽然薪酬高,但质量控制可以更好。相应的,如果在上海生产廉价车如果还能赚钱,这本身就有问题,但眼下来看,确实在上海也能生产廉价车,因为资方确实可以从山东、河南甚至西北地区招聘工人来弥补本地工人的不足的问题。

    最近吉利要在上海汽车城搭建自己的沃尔沃总部,工厂可能也会设在那里。挖人是不可避免的,据说吉利开出的是5倍薪酬挖高管,但我估计低级职员和工人,沃尔沃的工厂未必会出很多的钱,因为在全国招聘的情况下,愿意接受更低工资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一些从事夕阳产业的人进入汽车产业其实已经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这个产业没有一个薪酬市场体系,实际上根本无法保障现有工人的收入,如果现有工人的工资不提高,那么即使整个产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最终也只会增加资方的利润。吴佩在围脖里给我说:类似富士康、比亚迪更厉害,他们圈地建厂,然后等于经营一个大型社区,工人在这个社区里赚钱,同样也在这个社区里消费,最终这种消费循环的钱还是被资方一分不少的赚去。由此你想到什么我猜不到,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黑客帝国》里的那些人,那些躺在营养液里给母体当电池的人,他们终其一生就是不断循环母体提供能量,如果吴佩的说法是真的,那么那些生活在各地汽车城里年轻人其实也正是这样一块电池,他们的生老病死最终都在汽车城里,他们是螺丝钉,是电池,但至少他们作为螺丝钉应该有权要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有权改善自己的工作状态。但如果他们被禁止这么做,那么他们就和《黑客帝国》里的那些“人”没什么两样。所以,我强烈建议尽快在一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比如汽车产业中进一步推进工会薪酬谈判的制度建设,确保工人的合理薪酬意愿能够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的No.1才有价值,否则我们在歌颂中国汽车产业伟大成就的时候就相当于站在那些无奈低头沉默的中国汽车工人头顶上在向跨国汽车大佬们献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