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时,第一次看到了《东风雨》即将公映的广告,也看到了柳云龙的形象,就打算找个时间去观看。后来一直忙着,没有闲暇。忽而看到报媒上对这部柳氏影片的评论不佳,主要是两个,一是有观众称看不大懂,二是有指柳云龙既导又演颇有自恋。再见柳云龙的反应,对于看不懂一说,柳氏建议观众多看两遍,而针对自恋的批评,柳云龙则直接认为自恋才好。如此直率和坚守个性原则,在中国导演阵营中,算是少之又少。于是更加专门看一回了。到了劳动节,忙完了一部分工作,便专程去看了。因为去得急,还丢了前面三几分钟的开头,所见的,是俯视的镜头,柳云龙与欢颜在人群之中离散。
对于中国电影,近两年的产业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除了产业化发展的佳绩,亦不能否认票房背后所隐含的中国精神高增长需求。然而若是细品中国电影界,更多还是娱乐主导,个性且具潜力的导演,一直难见大料之材,编剧与品种,除了政治与商业这两厢用途,则鲜见真正耐看与寻味的大作。集体的肤浅,仍是中国电影和文艺界长期的实力缺陷。这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总评,以至于我都想写写剧本了。直到见到柳云龙的《暗算》,才暗暗惊喜于尚有电影的才华存世,也希望这个颇显内敛个性的男子再造出一些作品来。所以,对于《东风雨》,我是有所期待的,再加之听闻的一些品评之言,更想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
我不是专业影评,也不是圈内人,只是一个略知历史与哲学以及美学还有语义学的看客。人说文如其人,而分雅俗,我看演亦如人,而识真伪,至于技与艺,则更贴紧每个人的功底且直见心魂修养,是可以区别高贵与卑下的。
对于影片对白,我很欣赏,就像黑夜中的蝙蝠,一半是兽,一半是鸟,也像火炉边上摸到的雪,这样的句子,尔雅中而见深刻,一如柳氏的风格,于潜暗之中总想默化出一些什么,只能让有心的人听到了。而至于影片的线索,确实不少,仅来自日本的就有三条,而出演者很更精彩,亦见各自的贞烈。那位最终被特高课拿入囚牢的日本反战志者,其在最后的狱中陈词中的淡定所言,也是平静之中而现奇志:原也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而自有了信仰,便也成为了一个属于世界的人,一个为日本人民幸福与和平担当的人,一个勇于为信仰而献身的人。忽然觉得,柳氏的这部《东风雨》,便是意欲表达这样的一种信仰与献身精神了。
这种信仰之于影片中的国人,亦是如此,丝毫不逊欧美。从最早因暴露而从教堂塔顶毅然跃身的发报员,到从未挨过打却坚守至最久的联络员,再至军统上海站的全体将士,都以杀身成仁而报效那个时代的国家。巨寇森严之下,而不改信念之衷,这样的铁血与勇毅,加以爱之柔情,因而既烈亦美,犹同真正的佳酿,醇烈而芬芳,亦表达出导演自己的心绪与追求,更为今天的国人展开了曾经历史中的伟岸画卷,对于当今只慕名而不求真、集体苍白无力的中国人来说,看不懂,当是自然的。而看不懂以及理解不了,不能怪柳云龙,只能怪自己贫乏且无聊的市井文化和所谓的知识修养水平了。
信仰和理念,于人生而言,当是一种落于现实之中的真善与美的集合,也是所有生命成份中最高贵的凝结。这样的一部分,不被其他导演所关注,而被柳云龙所敬重,潜心而演绎,当是弥足珍贵更值得赞赏的。或者,也正因为深懂得这一点,所以才有柳氏自称的自恋。以至于,影片中的柳云龙和他的小组,总也没有能撤出上海到达苏北,看似是剧情的需要,而实则为信念的使命必达,也可以理解为信念的极端自恋。这样的自恋,当然不是自己了,而是那个凝结的高贵之物,如同影片中那只小小的胶卷和欢颜的那支口红,茫然无识的人,即使是看到了,也会弃若无用之物的。
我一直都在批判中国社会愈加重烈的世俗倾向和价值沉沦,看来世间对《东风雨》的评论,也印证了这种偏激的必要。不过,有柳氏的镜头和唯美的对白,以及坚贞的信念,又让我看到这个业已跻身世界的偌大种族里尚存的精华。而这样的坚贞,早已超越了肉体的意义,于是,柳云龙将自己,最后也安排以对决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我理解到,他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历史中所真实存在过的许多伟大信仰者如佐尔格等。身体既灭,而高贵的精神却是永不灭的,于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和世界,它仍将流淌,所谓身死而道存。我想,这是柳氏的确信,也是我的确信。而且,这样的高贵,属于整个人类,早已不分种族与地方了。
高贵之物,无须彰显而只需流露。在刚刚举办完毕的世博会开幕式上,谷村新司以《星》为歌也表达了这种高贵,而令其声三日不绝于耳。所以,为了这样一种高贵,值得给《东风雨》一写,也有必要打击一下不懂得“自恋”的世俗之评,更祝柳氏还有更多上乘作品面世。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