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8日
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昨在成都举行
苏童、张翎、朵渔、张承志、郜元宝和笛安等六人分享六大奖项
本报讯 “我获得了一个仰慕已久的文学奖项,我毫不掩饰,得这个奖,我非常骄傲。”昨天下午在成都市三岔湖花岛度假酒店,作家苏童从“2008年度杰出作家”得主阿来和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陈朝华手中接过“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9年度杰出作家”的奖杯时,连连说这是一个“在美好的时间发生的美好的事件”。
苏童凭借长篇小说《河岸》击败另两位作家阎连科和刘震云,夺得“2009年度杰出作家”大奖。此外,张翎、朵渔、张承志、郜元宝和笛安分别获得2009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评论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各大奖项。其中,从加拿大专程飞赴成都领奖的女作家张翎是第一位获奖的海外华人小说家。
昨日的颁奖礼,除了“年度散文家”得主张承志因为家人动手术未能到现场外,委托他的朋友代读了获奖感言之外,其余获奖者均上台领奖并发表感言。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参与了颁奖典礼,包括阿来、舒婷、韩东、徐敬亚、王小妮、翟永明、麦家、李亚伟、慕容雪村、沈浩波、雷平阳、洁尘、须一瓜、耿占春、程永新、谢有顺、塞壬、李西闽、长平、杨黎、何小竹、吉木狼格、小安、马平、罗勇、易丹、张莉、申霞艳、黄平、周立民、戴新伟、向荣、文迪、西门媚、西闪、颜歌等。来自《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东方早报》、《文学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扬子晚报》、《潇湘晨报》、《南方周末》、《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华商报》、成都市广播电台、成都电视台等全国各大城市的数十家媒体记者,以及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员到场进行报道。
颁奖典礼由成都最著名的诗人翟永明及作家洁尘联合主持。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崔向红发言称:“八年时间,我们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文学界引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赢得了作家群体的普遍尊重,同时也为评奖文化的制度建设树立了一种具备公信力的典范。我们亦为此感到自豪。”
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回顾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历史,他说当年报社立意办文学奖,是出于对媒体语言暴力的一种反思。在喧嚣的传媒时代,向文学致敬的意义是让灵魂慢下来,让内心更温润。“八年过去了,我想,这个奖不一定是最有权威的奖,但一定是对文学最有诚意,最尊重评委,最遵守章程的一个奖。”
本届大奖主办方为南方都市报与南都周刊,由四川三岔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三岔湖花岛度假酒店联合主办。颁奖当日“天府之国与都江堰灌区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到会的每位作家还获得一份聘书,受邀研究都江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苏童:获得仰慕已久的文学奖项
最具分量的“2009年度杰出作家”是最后一个揭开谜底的奖项。苏童上台领奖时称,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他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甚至当我接到电话通知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场景:我正在买桃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获得了一个仰慕已久的文学奖项,我毫不掩饰,得这个奖,我非常骄傲”。
苏童的获奖作品《河岸》描写了“文革”时期一个生活在河流上的父子船民的故事,父亲库文轩被逼着来到河上做船民,13年没有上过岸,而主人公“我”———库东亮,也从一个在综合大楼长大的孩子,沦为被岸上世界看低一等的船民。
苏童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小说的满意:“《河岸》毫无疑问是我目前为止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但是,此后会写成什么样,我心里还是没数。”苏童说,他对《河岸》的满意,其实更多是情感上的,不是从技术上考量,“我一直想以小说的形式表达‘河流’这样一个比较浪漫、比较抒情的词汇。现在写出来了,这就是所谓满意的最大的原因”。
“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是焦虑”,在台上发言的苏童一再提及“焦虑感”,称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细菌”,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活。他的焦虑来自人到中年,更来自“总觉得自己没有写出理想的那一部作品。也许你辛苦了一辈子,但达不到”,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自信的同行”。
笛安:最想把获奖消息告诉小保姆
“2009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得主笛安,是著名作家李锐和蒋韵的女儿,也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第二个80后获奖者(前一个是张悦然)。笛安因为长篇小说《西决》获奖。她的获奖感言令人耳目一新,“我最想把我得奖的消息告诉给一个人,她是我童年时候外婆家的小保姆。认识她那年,我7岁,她15岁。”
笛安说,这个小保姆因为家里穷,小学没读完就出来做事,却很喜欢看书写作。小保姆每天在记录买菜支出的账本背面写文章,歌颂春天和家乡,这让刚刚上小学的笛安充满了嫉妒,并从此努力写作文与小保姆较劲。而当她最终写出了美妙的文字时,小保姆也换工作离开了外婆家。“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件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输赢的。”笛安的话感动了台下不少作家。
朵渔:颁奖阵容“最豪华”
“2009年度诗人”得主朵渔的颁奖阵容堪称“最豪华”,三位前几届的“年度诗人”奖得主李亚伟、王小妮和雷平阳一起上台为他颁发奖杯和鲜花。朵渔在现场朗诵了自己的诗《弱天才》,他的好友、诗人沈浩波则上台朗诵朵渔2008年为四川大地震写的诗《今夜,写诗是轻浮的》,这首诗在地震后被广为流传。
朵渔的获奖作品中有一首长诗叫《高启武传》,写他的爷爷。“我爷爷是一个老农民,生活在共和国的最底层,他过的日子就像他饲养的那些牲口……这几乎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命运,它奠定了我写作的伦理和情感的基础。”
张翎:专程回国领奖
女作家张翎专程从加拿大飞来成都接受“2009年度小说家”的奖项。“华语传媒大奖是我心目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公信度的文学奖,但我从来没想到过我的名字能和这个奖产生联系。”这是继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获得第五届“年度文学评论家”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再一次把奖项颁发给海外华人,也是第一位海外华人小说家获奖。
张翎的获奖作品《金山》以广东开平方姓家族一家四代的故事,讲述清末华工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的悲苦历程。为写作此书,张翎多次到广东开平进行调查访问。张翎说,《金山》就是在漂流行走中完成的作品。
郜元宝:温和的评论家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是“2009年度批评家”得主,他说:“批评常常不讨人喜欢,他们却给批评家发奖,以此鼓励批评,可谓用心良苦,令人感动。”
“2003年度小说家”得主韩东表示:“郜元宝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评论家,他看起来温和,但是温和里面有尖锐,我们一般的评论家都很火爆,词汇用得很大,郜元宝的评论具体、温和,不失尖锐,选他特别合适。”
声音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历届诗人奖都是评得非常成功的。70后诗人朵渔获得“年度诗人奖”表明,口语诗人已经进入这个奖的评选序列,把各个时期的好诗人都找出来了,也表明网络诗人进入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视线当中。
——徐敬亚(著名诗评家)
今天在颁奖现场看到作家群体的精神气质,按苏童说的是谦逊和焦虑,实际上就是羞涩。
——韩东(“2003年度小说家”得主)
对我来说,这就像一次朋友聚会,很好玩,也不紧张,很放松。也有很感人的东西,听了之后有很多同感。文学奖走出广州,到其他城市举办,能带出各地文学交流的氛围。成都是文学重镇,作家、诗人特别多,大家一点都不会紧张。这个奖已经八年了,我觉得蛮感动的。
——洁尘(著名作家)
苏童的东西都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读他的小说就像一种享受。朵渔的诗听了让人很震动,眼睛里感觉热辣辣的,有打动人的力量。笛安的作品蛮有灵气,有一种探索性,写出了这代人内心的迷茫、追求。
——李西闽(“2008年度散文家”得主)
华语奖的视野是很开阔的,比如海外作者的作品《金山》,我没有关注到,你们关注到了。龙应台的作品国内许多作者没有关注到,华语奖也关注到了,但我觉得还可以再扩大一些,甚至不妨将通俗文学进入提名视野。
——慕容雪村(著名作家)
诗歌现在专业性非常强,据我所知,华语文学传媒奖的评委里没有诗人,但这些年选出来的诗人都非常专业,这是很不错的。我觉得,朵渔前几年就应该获奖。我过去很少读年龄比我小的诗人的作品。在比我年轻的这一代诗人里,朵渔是我视野里非常突出的一个诗人。
——李亚伟(2005年度诗人得主)
花絮
“绝代双娇”主持有点羞涩
昨天的颁奖礼由成都最著名的女诗人翟永明和女作家洁尘主持。两位资深美女一上台,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参会者开玩笑称她们为“绝代双骄”。
主持刚开始,翟永明有些紧张,麦家在台下大声说:“翟永明多说一点。”引得满堂哄笑。洁尘出来圆场:“这是一个很放松的活动,欢迎起哄。”话音未落,有作家说“我们很放松,翟姐很紧张”。再次引来笑声。据韩东向记者透露,当主持人对翟永明来说是破天荒的,以前她特别不乐意出席公共场合,上台念诗都不愿意。这也是大家在台下给她打气的原因。
作家李西闽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说:“两个美女都有点羞涩,整个颁奖典礼气氛都很活跃,不像很正式的所谓国家、政府的大奖,让人透不过气来。”
而诗评家徐敬亚也认为:“他们能和现场构成交流,会心一笑往往是最好的交流。主持人不一定要成功,失败的、有缺点的主持人更有意思。”
麦家、慕容雪村被媒体包围
刚刚写完《风语》的麦家一出现在会场,就被全国各地的媒体包围。记者们一路尾随,追问麦家新书稿《风语》的出版计划,以及几部改编自麦家小说的连续剧的情况,闪光灯不停。麦家无奈笑称:“我怎么这么孤独,被媒体包围了!”
因为《风声》、《暗算》等影视剧大热,加上最近热炒的“书商带500万来买《风语》书稿”的新闻,麦家成为热门人物。在被北京和成都的媒体记者追问,是否已经确定将书稿给这位书商时,麦家只是讳莫如深地表示“有可能”,并称还有其他书商在与他联系,比如诗人沈浩波,目前还不能确定最终花落谁家。
另一位饱受追逐的作家是慕容雪村。因为不久前卧底传销组织的传奇经历,记者们再度将他包围,请他谈当时的感受。
“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研讨会也在成都召开
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今年首度移师成都举行。以大奖为中心,历时近一周的“华语文学传媒周”同时在成都展开,包括作家的文学采风、论坛、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文学活动。文学采风之旅在4月5日清明节当天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著名作家从都江堰开始,相继参观了安仁、平乐、西来等位于灌区的古镇。作为文学周的后续活动,今天下午作家们还将在四川大学和成都市文艺之家同时举行两场文学活动:一是苏童与阿来对话“个人史与民族史———文学创作经验谈”;另一场是朵渔、韩冬、李亚伟、王小妮等诗人们的诗歌朗诵会。
本报讯 “如果我拥有了一项权力,我要消灭网络。”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系列活动之一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研讨会上,作家麦家一语惊人,声称“网络的兴盛,是人类进入末日的证据之一”。麦家说,网络文学99.99%是垃圾,只有0.01%是好东西,“如果想从网络上找到好的文学,无异于大海捞针”。
在这一场研讨会上,传统作家们对自己目前的处境大唱哀歌。用海南大学教授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徐敬亚的话说,就是“大家的发言,让我更加感觉到这是传统文学的哀思会”。
“这是一场传统文学的哀思会”
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系列活动之一,“网络时代的文学处境”研讨会在三岔湖花岛宾馆举行。海南大学教授诗学研究中心教授徐敬亚开场就大唱哀歌,“作家实际上就是这个时代的小作坊主!”徐敬亚说,我们在家里敲敲打打,完全是手工化作业,彼此之间只是产量和销路有所不同,“在网络时代,作家们是操持着旧业,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和动辄销售过万的网络作家相比,作家们的处境有些不妙,耿占春是上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文学评论家得主,他在发言中谈起今天的文学处境问题,亦是一阵哀叹:“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像是一个过时了的人,磕磕巴巴地写一本书,印5000册就很了不得了,根本就不要谈社会影响力了。”
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张翎接着说:“如果你们都唱哀歌了,我们在海外的作家更应该嚎哭了。”张翎说,海外华文作家不仅面临着网络的冲击,他们还是被国内文学界和读者遗忘掉了的群体,更为边缘化。
“大家的发言,让我更加感觉到这是传统文学的哀思会。”徐敬亚说,他现在已经很少写文章了,只写一些笔记,“这样就不用总是去琢磨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样搭建文章架构,反而非常轻松自如”。
“传统作家不会被网络作家打败”
作家应该怎样面临自己在这个新时代的处境问题,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黄平则认为,韩寒为当今中国作出了表率,他通过博客迅速发表评论,他的反讽式的时评顺应和推动了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发展。
黄平说:“在当今中国,没有谁能和这个社会比拼想象力和荒诞色彩,躲猫猫就是一部很精彩的荒诞小说了,在一个激烈变革的大时代,需要大作家和大作品,作家应该考虑如何用纯文学的方式来回应这个时代。”
不过,作家麦家的发言否认网络对文学的冲击。提名评委张莉透露,韩寒之所以没有进入提名榜单中,就在于韩寒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和刘瑜、梁文道等人的散文比较,网络写作的随意性就暴露出来了。麦家在他接下来的发言中,甚至直斥网络上是垃圾文学泛滥,麦家说,他经常能够收到一些网络作家送给他的书,看完后,基本上印证了他的这个判断,“99.99%的网络文学都是垃圾”。
在麦家看来,网络是垃圾场,同时也是一个练武功的最好舞台,没有门槛,不需要买票。“有才华的作家都会在网络上把才华历练出来,比如慕容雪村、安妮宝贝,他们都是从网络上冲出来的,没有任何的人情关系,也没有评论家的照顾,他们完全是凭借真本事闯出来的。”到底传统作家会不会被网络作家打败,麦家说,他想过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不会”。
“网络文学就是垃圾文学,这是我对网络文学的基本看法。”麦家说。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完全可以并容”
“不管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他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价值标准。”《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并不是谁蚕食谁的问题。
网络文学从来就不是传统文学的敌人,作家阿来则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不是PK的关系,他们完全可以并容,“我这个年龄的作家、批评家都经受过一些打压,我们对此深有体会,现在的有些问题,被一些脑子不大清楚的评论家放大了”。阿来说,网络文学现在的问题症结在于他们对自身认识不够,作者或出版社介绍网络文学的时候,大多都是说他们的点击率是多少,对他们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没有认知,这对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
声音
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像是一个过时了的人,磕磕巴巴地写一本书,印5000册就很了不得了,根本就不要谈社会影响力了。
——上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文学评论家得主耿占春感叹今日的文学处境
韩寒之所以没有进入提名榜单中,就在于韩寒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和刘瑜、梁文道等人的散文比较,网络写作的随意性就暴露出来了。
——提名评委张莉昨日透露
在当今中国,没有谁能和这个社会比拼想象力和荒诞色彩,躲猫猫就是一部很精彩的荒诞小说了,在一个激烈变革的大时代,需要大作家和大作品,作家应该考虑如何用纯文学的方式来回应这个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平博士认为作家应该思考如何回应新时代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田志凌 钟刚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基本架构
奖项和奖金:
“年度杰出作家”1名,奖金10万元;
“年度小说家”1名,奖金2万元;
“年度诗人”1名,奖金2万元;
“年度散文家”1名,奖金2万元;
“年度文学评论家”1名,奖金2万元;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1名,奖金2万元。
组委会名单:
主 任:曹轲(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委、南方都市报系管委会主任、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副主任:庄慎之(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
陈朝华(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兼南都周刊总编辑)
崔向红(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
成 员:张超(南方都市报华语事业部主任)
王来雨(南方都市报文化副刊部主任)
秘书长:谢有顺 帅彦
评委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马 原(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建法(《当代作家评论》主编)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 尧(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永新(《收获》杂志执行主编)
李敬泽(《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评委会主任:谢有顺
提名委员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胡传吉(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
张 莉(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后)
黄 平(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李少君(《天涯》杂志主编)
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博士)
余 旸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生)
周立民(上海市作家协会,文学博士)
申霞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博士)
戴新伟(南方都市报书评版编辑)
涂志刚(新京报书评版编辑)
丁 杨(中华读书报书评版编辑)
提名委员会主任:李少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