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恭亲王府的变迁
李清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从清乾隆年间的和珅宅弟,到嘉庆年间的庆郡王府,再到咸同光宣朝的恭亲王府,这座具有东方色彩的建筑群落至今已跨越了230余年。历尽漫长岁月,几经朝代更迭,随着时代的变迁,恭王府虽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却依然光芒四射,魅力不减。
一,恭王府的历史沿革
恭王府始建于1776年,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一说6000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环山,负阴抱阳,清泵回环,随势而变;整座王府融江南园林艺术和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风格与中国古典景观于一园,真可谓通贯古今,合壁中西,乃北京城所有王府遗址中的佼佼者,府中美景,豪宅数不胜数,精巧的设计随处可见;明廊通道,鸟呜蝉唱,花草铺地,绿树成荫。恭王府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其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5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构成,后面环抱着长一百六十佘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1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中三路,园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
恭王府的前身是大学士和珅的宅邸,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位于什刹海岸边。此地原是明朝太监李广在弘治年间所修建的萃锦园以及几幢中小型宅邸,和珅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划扩建,把一座普通的庄园改建成为富丽堂皇,美伦美奂的私家园林。
和珅乃清乾隆朝一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巨贪,他执政二十余年,以善揣上意为能事,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在任朝间,结党营私,招权纳隋,贪婪成性,聚敛了惊人的财富,在什刹海岸边建造了这座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奢华府邸。和珅的花园比紫禁城的御花园大三倍还多,且更为华丽美观,花园内建筑雕梁画栋,色彩绚丽,气势非凡。和珅为官二十余年,大肆贪污,敛财之巨,无以复加,然而正是其膨胀的私欲导致了他的灭亡,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事发,在嘉庆皇帝所列其二十罪状中就有一项为:“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官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所抄和珅家产共计百银11亿两,相当于清廷15.7年的收入总和。然而,据当时的大臣萨彬图奏称,这还不足和珅家产的十分之一,和珅死后,财产充公,因此有句民谚说得很贴切,“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和珅富到何等程度。
和珅赐死后,其宅第的一部分被嘉庆皇帝赐给弟弟——乾隆皇帝的小儿子庆郡王永璘,于是和府就变成了庆郡王府。当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再次易手时,中国已进入风云变幻的近代。1851年咸丰皇帝承继大统后,又将庆王府(和珅宅第)收回转赐给六弟恭亲王府奕诉,奕诉在原有基础上对此园进行多年的大规模修建,最终形成今日前府后园格局的恭亲王府。当别致典雅的园林修竣以后,奕诉亲自题名“萃锦园”,意为集众芳园之精萃。名列京师一百多府王府之最,被后人称为“什刹海明珠”。
恭亲王奕忻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兼备,深得其父道光皇帝的赏识,道光皇帝死前“朱谕,封皇六子奕诉为亲王”这为其在晚清之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奕忻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他承担起保卫京畿的重任;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他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分别与英、法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营得西方的好感,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1861年咸丰皇帝死去,奕忻与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击垮八位顾命大臣,稳定了清室。此时的恭亲王已步入其政治舞台的顶峰,他身兼数职,;总揽清朝的内政外交,控制了中央军政大权。
恭亲王为人称道之处就是参与洋务运动。奕诉最大的愿望就是振兴王室,求强求富提高国威。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大搞洋务运动。奕忻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手段加强大清的封建统治;他兴办新式学堂,公派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以他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虽然存在有致命的弊端(只有技术改良,而不是制度改良),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但却赢得了“同光中兴”的局面。由于他曾经的辉煌和显赫,恭王府更是因他而扬名天下。
1898年恭亲王去逝,其孙溥伟承袭王爵,所以恭王府最后的府主就是小恭王溥伟。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和灭亡,恭王府也便逐渐走向没落。辛亥革命以后,溥伟为了搞复辟,筹措资金,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几乎卖掉了所有恭王府的财产。20世纪20年代初,溥伟,溥儒兄弟把府邸抵押给了天主教的西什库教堂,换来130根金条。到1937年,铺仁大学又购得府园作为女校校舍和司锋书院;解放后,恭王府里住有200多户居民和8家单位。到现在为为止,恭王府的“龙票”(地契)还押在香港的某家银行里。
二,王府的转变及其意义
恭王府从和珅建园至末代恭王溥伟变卖家产,期间历经近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易手,但是始终作为私家园林而存在。然而在二十世纪初叶,王府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满清封建王朝的蹦溃而很快瓦解。与当时大大小小几十家王府的衰败过程几乎一样,由于改朝换代,末代恭王失去了固定的朝廷供奉;作为纨绔子弟,他又缺乏经营能力,空有几千顷园地,也还是入不敷出,只能坐吃山空,这样又怎能守住祖宗基业呢?只有落得变卖家产了。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恭王府便从一座私家宅第逐渐转变为公众场所。
这种转变途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种手法两种形式”,一种手法即是卖,两种形式即是一卖文物二卖不动产(地产,房产)。恭王府之所以名扬天下,不光是因为它的主人曾经是空前绝后的巨贪和珅,和权倾朝野的恭亲王府奕诉,也不光是因为它有恢宏的建筑和美丽的园林,而且还因为它拥有过无数珍贵的文物。据记载,1912年日本人几乎一次性将恭王府除字画外的所有设施、器具吞购。当时流失的文物就有两千多件,在这两千余件珍贵文物中,绝大多数都已不知下落;仅知下落的文物有西晋陆机的《平复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乃镇院之宝;王府多宝柜等64件家具,现藏于北京西山戒台寺;康熙福字碑,现仍保留于恭王府;另外还有韩干《照夜白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颜真卿《告身帖》,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王羲之《游目帖》,仅存复制本;玉榻33件,台北“故宫物馆”藏等等。这些文物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理应属于国家所有,它们能从恭王府私人所属变成为会共馆藏,其实是一件好事,只可惜许多流入国外,更可惜的是大多数已经下落不明。
与其流失的珍贵文物的命运类似,王府本身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到解放后,那么高贵的王府居然住进了200多户人家以及好几家单位。20世纪70年代未,国家开始对恭王府采取保护措施,以便对公众开放,要保护首先就得使府内的各单位及居民搬出王府。由于涉及面很大,涉及人员太多腾退工作十分艰巨。自1980年公安部宿舍从王府后花园第一个搬出开始,直到2005年音乐学院附中最后离开府邸,前后历时将近30年,王府腾退搬迁工作才算基本完成。其间出现了许多反复阴挠和前搬后占的现像,工程之艰巨难以想像。有人做过计算,仅腾退这一项,不计物价上涨,国家对恭王府的投入就在6亿元以上;再加上对王府的修复及收回流失文物的4亿元,政府一共投入10多亿元。这只是保留数字,至
恭王府曾经的主人建园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私家禁地有朝一日竟成了公众皆可涉足的公共场所。不过,他们若是地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幸有加了。毕竟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君不见曾经有多少“宫庭万间都作了土”吗?从恭王府230多年的历史发展来看,它虽经皇宫贵族们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却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为民众所享有,它从而也从高度个人的私密空间转变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这是公民社会对专制社会的一次胜利。恭王府及北京大大小小的王府,甚至最私密的紫禁城,现在都无一例外地对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想想这在一百多年以前,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啊!
三、恭王府的开发利用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这话说得似乎有点夸张。其实这种说法非但不夸张,而且还稍嫌不够。要知道,恭王府不仅具有史学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有建筑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建筑学家罗哲文称恭王府为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还有学者认为,这座府邸是介乎于宫廷文化和四合院平民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层;“红楼梦中人”周昌则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写的就是恭王府;更有甚者,《红楼解梦》的编者还对大观园与恭王府的联系进行了一一考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怎样恭王府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暇想的空间”。
对恭王府的开发利用自从19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一直存有争议,最初有人提出将它改建为宾馆及娱乐场所,还有人主张将它改为戏曲博物馆等。但最终还是文化部作出决定将它建成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然而作为博物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王府流失的2000多件文物无法挽回;有人说恭王府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这样说似乎也能讲得过去,但是要知道王府内可曾住过200多户居民和好几家单位呢,许多建筑及花园损毁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又有人提出修复,当然要开发也必需修复,但修复又谈何容易?无论专家学者如何努力,在原始资料流失的状况下,任你怎样修,也不会复现原样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丢失的不知姓名的文物?而且有些损坏是无力回天的,比如王府墙壁上的著名彩画已经鱼龙混杂面目全非,有清朝的,有民国的,甚至还有大量的解放以后的宣传画;再比如银銮殿原有的建筑材料几乎片瓦无存,当初的设计图纸早已失传,原貌无人知晓,投入巨资所谓的“修复”完全无从谈起,重建缺乏起码的数据支持。最后还是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仿照其他王府的式样才将它“修复”。
虽然存在有很多争议,但恭王府还是以博物馆的身份存在下来并对外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政府对此有项规定,即恭王府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但是不得挪作他用。那么大的王府只作为博物馆,目的在于保护性开发。但其实应该大胆一些把它作为“王府公园”对游人开放(实际操作上就是这样),在“王府公园”内再划定专门的保护区,以便更能彰显出它的人文特色。这样游人来到这里既可以领略到浓厚的四合院文化,又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的建筑景观。
搞旅游开发显然能为恭王府的管理部门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以旅游促保护是许多景区的做法。但是如果游客超出景区的承载量,势必会破坏景区内的一些景观,所以像恭王府这样的国家级文物单位应当以保护为主,科学安排游客出入。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物质、非物质文化都可以成为旅游项目的资源,比如什刹海风景区的湖同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业的一面招牌。所以开发王府游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这对于宣传北京、提升北京古都的国际形象都大有裨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这样恭王府就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